在目前是湖廣鎮所有遊擊將軍中最適合接任伏波營營官的。實在不行的話,等到將來找到了合適的人選時,再進行替換。
與之前的招兵原則一樣,龐嶽不僅看重新兵的身體素質,還非常重視新兵的品質和可塑性,至於那些刁鑽油滑之人,是一概不收的。由於這條原則,一些之前在明軍水師中幹過、後來又投入義軍的老兵油子紛紛落選,這讓他們十分不解,明明自己的水性一流,屬於大江大河中的弄潮好手,怎麼反而不如那些水性不如自己、並且還三腳踹不出一個屁的榆木頭?不僅那些老兵油子們自己不理解,就連陳子壯、陳邦彥和張家玉等人也不太理解,為什麼龐嶽會把自己好心送去的那些精銳老手拒之門外。但他們知道,龐嶽既然能率領麾下大軍屢次獲勝,就一定有自己的道理所在,因此倒也沒有多說什麼。
至於陳邦彥、陳子壯等人介紹來的那些精通水戰的軍官,比如當日在廣州城外參與進攻清軍水師的劉天勇、呂望等人,龐嶽則全部收下了。一來,經過一段時期的觀察之後,他發現這些軍官身上都沒有什麼明顯的毛病。二來,改造個別人的難度自然要小於改造一群人的難度,即便這些軍官自身有什麼缺點,對整個湖廣鎮的軍風也造成不了多大影響,最終還是會被吸納包容這個大環境中。
其實,陳子壯等人送那些軍官到新成立的湖廣鎮水師中去,也有著自己的一點想法或者說是私心,在那些軍官中,有好幾個便是他們的子侄。陳子壯的次子陳上圖、侄子陳上明,陳邦彥的次子陳馨尹、三子陳和尹,張家玉的外甥田瑛、李粵俊都在其中。尤其是陳邦彥顯得格外積極,當初隨同楊廷麟一起抵達廣州之時,他得知了自己先前被俘的三子、四子以及小妾何氏均被營救出,實在是慶幸至極,後來聽說龐嶽要徵召水師官兵,便當即讓次子和三子一同應募從軍,若不是四子陳和尹年紀尚幼,說不定也會被陳邦彥送入軍中。陳邦彥等人之所以將自己的子侄也全部送入龐嶽軍中,是因為他們對龐嶽的前程已經充滿了信心,希望自己的子侄們也能跟著立一些戰功、光宗耀祖。等到這些子侄輩們有了出息,自己的家族在大明軍中甚至在朝堂之上也能有一定發言權。
嶺南三忠的這些心思,龐嶽自然也猜到了,但他肯定不會去點破。陳邦彥等人本就是歷史上的風雲人物、兩廣的實力派,此番又躲過了本來會經受的厄運,今後的影響力肯定會進一步提升。眼下,廣東巡撫朱治澗、廣西巡撫曹燁等封疆大吏又有了失地之罪,陳邦彥等人將來取而代之也未可知。如果湖廣鎮能借此機會與這些地方實力派拉上關係、並得到他們的支援,倒也是一件好事。
除了陳邦彥等人送來的軍官之外,龐嶽還從湖廣鎮原有各營中抽出了一部分通曉水性並對水戰有一定了解的中下級軍官補充到新組建的伏波營中,初步構建了伏該營的軍官體系。龐嶽也知道,湖廣鎮原有各營中的這些中下級軍官雖然對水戰有一定的瞭解,但恐怕還是比不上那些經驗豐富的廣東籍水師軍官,因此並沒有讓他們都擔任要職,而是讓他們擔任副主官或是督導官等對水戰指揮要求並不是很高的職務。一方面是為了讓他們有一個學習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伏波營成為完全的“廣東幫”。
當伏波營正式成軍之後,便立即投入到了緊張的訓練當中。出乎那些新兵以及廣東籍軍官意料的是,第一個訓練專案居然與水戰無關,而是佇列訓練,並且一開始便相當枯燥,一站就是一個多時辰,絲毫不準動彈。雖然這些新人們對此法有些不瞭解,但等到龐嶽將陷陣營拉出來做了幾次示範之後。那他們也就沒有了猶豫,老老實實地照做了下去。一時間,廣州城外的珠江兩岸和江面上,全是一派熱火朝天的訓練場景。(未完待續。)
第一百三十七章 嫌隙
七月初五傍晚,龐嶽視察完伏波營的訓練情況,剛從城外回到都司衙門沒多久,便聽到衛遠前來稟報說,王東日來訪。
王東日是上次跟隨楊廷麟一同前來廣州的,經過清遠一戰之後,他身邊的韶州鎮官兵只剩下了一千餘人,已經完全失去了戰鬥力。雖然在那一戰中,他並沒能扭轉敵強我弱的形勢,但是他以及麾下官兵們表現出來的勇氣和大義卻令陳邦彥、曹天琦等人著實感到佩服,在義軍中頗受好評。或許正是因為如此,楊廷麟沒有讓他立即率軍回韶州,而是讓他帶著剩餘的部下一同前來廣州,接收一些清軍的繳獲物資和俘虜兵以補充之前的損失,並爭取立一些戰功。王東日來到廣州之後,一直在忙著招募、訓練新兵的事情,一天到晚沒有多少空閒工夫。上次,龐嶽派了一批軍官前去王東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