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3 / 4)

要挾太后與皇帝的工具。

武衛軍五軍雖屬榮祿節制,但武衛後軍的董福祥甘軍一部,因為是載漪舉薦進京屯紮的,所以也成了載漪的工具。董軍完成了殺害日、德二國使節的任務後,載漪又向慈禧太后建議“用兵攻使館”,這才有四天的御前會議,決定宣戰。會上,載漪揚言“請圍攻使館,殺使臣”。 而主攻任務,當然交給了董福祥。這時候,載漪已經羽翼豐滿,不但他“管理總理衙門,兼管虎神營,外交、兵權並在掌握”,他的哥哥載濂、弟弟載瀾也都“深被寵任,附和拳匪”。 一門三王公,手握生殺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統一思想,越發變得簡單起來:不聽話,殺無赦!

本節開始所述許景澄、袁昶等五人的被殺,即肇禍於四天的御前議政會議。載漪的專橫,也達到極點。

如五月二十日議論第一天,翰林院侍讀學士劉永亨跪奏:“臣頃見董福祥,欲請上旨,令其驅逐亂民。”這亂民,即指義和團。話僅說了一句,端郡王載漪便搶過話頭,伸出大拇指,厲聲呼曰:“好!此即失人心第一法。”而當倉場侍郎長萃誇讚義和團為“義民”時,載漪與其弟載瀾均言長萃所言極當,“人心不可失”。此時,光緒帝按捺不住,便問:“人心何足恃?徒滋亂耳。士夫善談兵,朝鮮一役,朝議爭主戰,卒至大挫。今諸國之強,十倍日本,若遍啟釁,必無倖全。”載漪不識趣,復言董福祥善戰,剿回時大著勞績,夷虜不足懼也。光緒帝又說:“福祥驕而難馭,各國器利而兵精,非回部可比。”?輪?輲?訛 從這針鋒相對的對話,一見光緒帝之清醒,二見載漪之囂張,人臣之禮,無復存在。所以當他聽到袁昶說“拳實亂民,萬不可恃。就令有邪術,自古及今,斷無仗此成事者”,“拳民斷不可恃,外釁必不可開,殺使臣,大背公法”時, 在他心裡,早已騰起殺機。而到會議第三天,載漪親自提出了“攻使館、殺使臣”的方案,遭到內閣學士聯元的反對。聯元力言此計不可,“倘使臣不保,他日洋人入城,雞犬皆盡矣”。聽了聯元的反駁,載漪惱羞成怒,竟然誣衊聯元因剛從使館回來,裡通外國,其罪當誅。慈禧受了他的蠱惑,亦大怒,立命斬聯元。群臣伏地求情,慈禧才收回成令。

一個多月以後,袁昶、聯元等五大臣還是被載漪集團送上刑場,御前會議,已見殺機。

朝中的大臣,違者皆殺。黑名單列好了,有大學士王文韶、尚書廖壽恆、侍郎那桐等人。因為聯軍入京太快,當權者未及下殺手,得免。

而外省大吏,相對較為安全,因而也敢於上書進言,反對恃拳民、攻使館。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四川總督奎俊、閩浙總督許應騤、福州將軍善聯、巡視長江李秉衡、江蘇巡撫鹿傳霖、安徽巡撫王之春、湖北巡撫丁蔭霖、湖南巡撫俞廉三、廣東巡撫德壽等地方大吏聯名合奏,言:“亂民不可用,邪術不可信,兵端不可開。其言至痛切。山東巡撫袁世凱亦極言朝廷縱亂民,至舉國以聽之,譬若奉驕子,禍不忍言矣”。

鞭長莫及,慈禧與載漪們不高興,也只有聽之任之。

宣戰詔書發出的那一刻,清政府便犯下了一個低階的、無可挽回的、自毀神器的錯誤。

袁昶的話,簡單而明瞭:“團民非義民,不可恃以禦敵,無故不可輕與各國開釁。”一個內政,一個外交,雙雙都錯,誰能救他?

清政府的決策層群體,都瘋了。

一個瘋狂的政權,自我感覺非常良好。

仍以被人稱為“袒拳中堅”及“禍首”的載漪為例,在其大權掌握的兩個多月時間內,“每出,扈從數百騎,擬於乘輿。出入大清門,呵斥公卿,無敢較者,蓋得意甚矣”。 。。

二、“五大臣”喋血菜市口(7)

中國近代史的庚子之變一章,沒有認真剖析載漪的決策作用,當為一大失誤。所謂“偽造歷史”,不一定指生生造假。顛倒了輕重,隱瞞了關節,模糊了是非,迴避了責任等,都是“偽造歷史”的常用手段。讀史上當,不可不防。一個人,因為私利,因為愚昧,又因為權傾一時,誤了一個國家,載漪為一顯例。大清朝的庚子災難,人多歸於慈禧,於今思之,載漪之罪尤大。

還有一個瘋狂的大吏,德行不可遺漏,此人即毓賢。從山東巡撫調任山西巡撫時,他在北京做過短暫逗留。時間雖短,他卻辦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宣傳義和團的“義”及“扶清滅洋”。“毓賢入都,見端王載漪、莊王載勳、大學士剛毅,盛誇義和團忠勇可恃。載漪等信之,據以入告,遂拜巡撫山西之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