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發生了什麼事?”
“啟稟殿下,西岸發現兩支交州軍,各有萬人左右,正沿著西岸急速行軍北上,先頭軍隊距離我們只有十里。”
劉璟點點頭,看來這一戰是不可避免了,他又回頭笑問陸遜,“伯言覺得這一戰怎麼打?”
陸遜胸中早有方案,微微笑道:“卑職認為交州軍顯然是急於和漢軍決戰,他們也知道荊南有漢軍在向交州進軍,他們便想用擊敗我們的方式來消弭荊南的威脅,可軍隊一旦急於作戰,就會出現漏洞,當然,殿下可以集中兵力一戰擊敗對方,不過我偏向於利用對方急躁的心態,用計取勝。”
他低聲對劉璟說了自己的計謀,劉璟欣然笑道:“所謂智者不謀而合,伯言之計正合我意。”
劉璟當即下令道:“命令沈彌率一萬中軍,於江畔和敵軍對峙,其餘大軍繼續南下。”
第753章 釜底抽薪
、、、、、、、、、、
關羽和諸葛亮的矛盾不是一天兩天,已延續多年,也不是因為某件小事情產生,而是諸葛亮在交州進行的軍隊改制觸犯了關羽的切身利益。【全文字閱讀】
在來荊州之前,劉備的軍隊就由四大勢力組成,一是直屬於劉備的勢力,比如張飛和趙雲,另一個是徐州勢力,包括大將陳到、以及糜氏兄弟,再一個就是關羽勢力,另有還有一個較小的劉封勢力。
在沒有諸葛亮之前,劉備是以他的巨大威望牢牢掌控著這四股勢力,甚至包括趙雲離去,也沒有能動搖劉備在軍中的絕對影響力,但自從諸葛亮效忠劉備後,劉備便將軍隊事務逐漸移交給諸葛亮,諸葛亮的身份也從幕僚軍師向主帥轉換。
在交州,劉備難以適應交州潮溼高溫的天氣,便不再出徵,而是將軍隊交給諸葛亮統帥,諸葛亮為了加強對軍隊的控制,在征伐士家的過程開始了軍隊改制。
比如任命張飛為車騎將軍,關羽為驃騎將軍,陳到為後軍將軍,他們都不再直接掌兵,而是直接向劉備效忠,成為了元勳高官,與此同時,諸葛亮又大量提拔年輕將領,包括關興、張苞等小將脫穎而出。
諸葛亮的目的,是想打破勢力格局,統一軍隊領導,形成新的兵制,但他的改革並不成功。
一方面是因為交州人才缺乏,他沒辦法將關平、周倉、關興等關羽勢力排斥在外,另一方面是劉備對諸葛亮暗中掣肘,說到底,劉備還是不想讓諸葛亮完全控制軍隊。
這不是什麼信任問題,劉備對諸葛亮很信任,才會將軍隊交給他去統帥,但任何一個君主都不會容忍軍權旁落。
比如劉璟,很多戰役他都要親自指揮統帥,就是為了將軍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劉璟為此不惜放棄政務權力,卻一絲一毫不肯削弱自己對軍隊的控制。
劉備也是一樣,在劉備看來,諸葛亮只是替他捧著軍權,但不能取而代之,而諸葛亮的軍隊改制,在某種程上也削弱了劉備對軍隊的控制,侵犯到了劉備的利益。
劉備表面上支援軍隊改制,但暗中卻頗有不滿,所以這次北伐,劉備在任命諸葛亮為主帥的同時,也將關羽和張飛任命為副將,就是有監視和牽制諸葛亮的用意,對於劉備的深意,關羽心領神會,才最終在是否撤離豫章郡的決策上和諸葛亮翻臉,利用將士對他的支援,一舉奪取了諸葛亮的軍權。
關羽留五千軍隊給諸葛亮鎮守南昌縣,他和張飛各率一萬軍隊北上迎戰漢軍,不過關羽也知道,他們時間緊迫,一旦漢軍真的從荊南方向南下交州,他就會犯下大錯了,只有儘快在豫章擊敗漢軍,才能挽回不利局面。
現在交州軍最大的優勢就是士氣高漲,且裝備精良,更重要是他們和漢軍的兵力差距不大,而且漢軍精銳集中在關隴一線,荊州水軍大多是去年新募之兵,沒有作戰經驗,正是基於這些考慮,關羽認為交州軍能夠擊敗漢軍。
此時,關羽也得到了情報,在十里外的江面上出現了漢軍主力船隊,他們期待已久的時刻終於來臨,關羽立刻派人和張飛聯絡,又派出上艘隨軍小船,準備攔截漢軍船隊。
交州軍的船隻主要是贛江上的民船,都體型不大,以兩石居多,不過贛江要比長江狹窄,一旦封鎖了江面,船隊未必能衝過去。
贛江最狹窄之處,上艘小船一字排列,列隊成兩排,在密集的小船前面,是一條長約丈的鐵鏈,這原本是用來對付江東戰船的攔江鐵鏈,沒想到最後卻用到了漢軍戰船上,關羽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這條鐵鏈上。
而在西岸,兩萬交州軍已經列隊就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