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2 / 4)

真實地提高自己的修養,才能不斷開花結果。

8、我們欠缺的還很多。我們還要不斷地學習佛法、佛學故事,學習裡面示範性的道德思想和行為。謙卑待人,互相幫助,不斷提高,做數不盡的功德,才能真正到達理想的彼岸。

9、不要擔心奉獻了什麼,失去了什麼。只要真正地在提高自己,你終究會獲得無與倫比的、自己意想不到的巨大收穫。而這種收穫,往往是財物所無法衡量的。它是我們非常珍貴的精神食糧。不要認為這是傻瓜的想法或行為,品德情操高尚的人是受人信賴和尊敬的,這就是他一生中工作與為人處事的法寶。

10、不要等待。不要懷疑。不要自私與自負。趕快行動起來,堅強起來,高興起來,自立起來。刻苦學習理論知識,博聞強識,並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明天必定是非常美好的。這種精神必然促進佛學的不斷髮揚光大,造福千秋萬代。

2007年8月9日釋出於雅虎部落格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148、什麼是“耐孤獨三昧”

148、什麼是“耐孤獨三昧”

《心蓮百合文化網》轉發過來的留言:老師:請問什麼是“耐孤獨三昧”?如何修習“耐孤獨三昧”?

耐孤獨三昧就是忍耐或安住於孤獨狀態的三昧。關於三昧,定的意思。《智度論·五》:“善心一處

住不動,是名三昧。”大意是說,心定於一種正念中,就是三昧。《智度論·二十》:“諸行和合,皆名為三

昧。”大意是說,各種和合的行為,專一無二的都是三昧。例如:專心聽課,就是聽課三昧;專心講話,就是講話

三昧。而忍耐或安住於孤獨狀態,則是耐孤獨三昧。

關於耐孤獨三昧,本是聲聞、緣覺的修法。《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緣覺】佛典中之一種解脫

者。此種解脫者並未隨佛聞法,而系獨自悟道,且性好寂靜孤獨,不事說法教化,故又稱獨覺。”《美難陀傳》一

書中也讚歎了孤獨與瞑想之樂,而言及大乘獨特教義之處也不少,如敘述難陀探索他自己的內心,發現自己充滿拔

眾生出苦的大悲心等。這裡的瞑想是指忍耐或安住於孤獨狀態下的靜坐瞑想,即忍耐孤獨的三昧。

我們在社會中生活,提倡入世,將自己投入到集體生活之中去利益眾生。但是,我們也有孤獨寂寞的

時候,這個時候,我們也要忍耐、安住於孤獨寂寞之中,並不排斥這種三昧,而不可心浮氣躁。總之,我們任何時

候都應該處於三昧之中,不僅僅是在忍耐或安住孤獨的時候。

2007年8月9日釋出於新浪部落格

149、佛魔之分在於德

149、佛魔之分在於德

《心蓮百合文化網》轉發的留言:老師您在第24節《十度綱要》專題輔導·列舉破諸魔事》中講到:修

者在定態中,以魔邪的加持力,突然“了知過去之事”,即得宿命通(宿,過去;命,命運。宿命通指通曉過去發

生的事情);或“了知未來之事”,即得天眼通;或“知他人所想”,這是得他心通。或突然具有“辯才無礙”的

為人說法之能力。如果修者不覺得這是魔邪的惑亂,自以為得了神通辯才,那就誤入歧途,因為這些能力是最能令

世人來歸信、禮敬、供養、稱讚的。其實修者並沒有真實功德,只是由於心地不淨,貪戀世間名利,從而不自覺中

修了邪法,被精靈附體及外道師所控制,結果害人害己。

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見聞利益品》中講到誠心恭敬供養地藏菩薩,經一個七天或三個七天,經一定

的行為可得到地藏菩薩的幫助而獲得“應是經典,一歷耳根,即當永記,更不忘失一句一偈。那麼可以按照《地藏

菩薩本願經》上所講的去做嗎?這與老師所講“不積功德而突然出現功能是不正常的,必有精靈、邪魔附體及外道

師加持”區別在哪裡呢?

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是不一樣的:

1、後者是建立在謙卑、恭敬和禮貌的基礎上的;而前者是建立在狂妄、傲慢、自負的基礎上的。

2、後者是建立在合乎禮節、禮法和禮度的基礎上的;而前者是建立在無禮、自私和幼稚的基礎上的。

3、後者是透過謙卑去除自己的不良心態和惡習;而前者是貪戀名利和強化了自己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