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
16、有時候“腦筋急轉彎”的答案也許不是一個,得依據個人的理解。
17、自己要管得住自己,不要過分執著於腦筋急轉彎。
18、研究思考腦筋急轉彎的問題要有針對性,有的是針對小孩的,大人看了會覺得很幼稚;有的問題是針對大
人的,小孩回答則覺得太難了。我的部落格裡(主要在別的部落格裡)增加了一些小故事,特別是禪宗的小故事,有的
就帶有腦筋急轉彎的性質。歡迎大家多多參與,多提寶貴意見。
2007 年7 月28 日釋出於新浪部落格 。。
121、遠離定性聲聞和定性闢支
121、遠離定性聲聞和定性闢支
一位朋友問:請問老師:什麼是小乘二乘的行為呢?小乘二乘的觀念是什麼呢?我們怎麼才能不象鴿子拉出
來的糞便來汙染佛法呢?請老師明示!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小乘】對於大乘之稱。求佛果為大乘,求阿羅漢果辟支佛果為小乘。”《佛學常見辭
匯》:“【小乘】聲聞緣覺的法門,以修身自利為宗旨,其最高果位為阿羅漢果及辟支佛果。”《佛光大辭典》:
“【小乘】二乘之一,乃大乘、菩薩乘之對稱。意譯為狹小之車乘,指運載狹劣之根機以達小果之教法;即於所修
之教、理、行、果,與能修之根機均為小劣之法門。小乘之名,原系大乘佛教徒對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之貶稱,其
後學術界沿用之,並無褒貶意。其教義主要以自求解脫為目標,故為自調自度(即滅除煩惱,證果開悟)之聲聞、
緣覺之道,而異於大乘自利利他二者兼顧之菩薩道。”可見,聲聞緣覺的法門,即求阿羅漢果、辟支佛果為小乘,
以自我解脫為目的。大乘則是菩薩的法門,以成佛果為目的,自利利他。如果將小乘繼續細分的話,則稱為聲聞乘
和緣覺乘,合稱二乘。《佛學常見辭彙》:“【二乘】聲聞乘和緣覺乘。凡屬修四諦法門而悟道的人,總稱為聲聞
乘;凡屬修十二因緣而悟道的人,總稱為緣覺乘。”
《楞嚴經》:“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居滅已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諸無聞僧,增
上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大意是說,證到了空滅的境界,就認為是究竟而不再前進,就認為是
非常殊勝的境界,例如認為什麼都是空,做什麼都是執著,那麼這個人就墮落到了定性聲聞之中。那些一直沒有聽
聞真正佛法理論的修行人和那些聽了一知半解、悟了一知半解就傲慢無比的人,就是定性聲聞或其眷屬。這些人迷
失了佛的菩提覺悟的根本和真正的佛法知見。
《楞嚴經》:“若於圓融,清淨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闢支。諸緣獨
倫,不迴心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大意是說,似乎證得了圓融境界,清淨明瞭,認為深度感覺到
了自己意識領域的境界,便想到自己應該圓滿涅槃,而不再想向前修養自己,認為這種境界就是非常殊勝的境界,
那麼這個人就墮落到了定性闢支(辟支佛)之中。一味追求自己的自在解脫,不肯回向幫助他人、利益他人,
這樣的人就是定性辟支佛或其眷屬。這些人迷失了佛的菩提覺悟的根本和真正的佛法知見。
《楞嚴經》中認為以上兩種狀態(即墮入定性聲聞、定性闢支)是著魔境界,必須要遠離。為了避免象鴿子拉
出來的糞便那樣汙染佛法,據上文,我們應該注意:
1、全身心投入到真正的佛法中來,不要執著和抱著以往的自己學過的邪法外道不放,為了真正解脫和利益他
人,要全部拋棄以往的外道邪法,不要抱有“可能邪法中還有一點正確的”這樣的觀念。
2、低下頭來,學會謙卑做人。虛則受道。驕傲可能與真正的佛法失之交臂。
3、不要認為自己已經學到頭了,必須繼續努力學習,不斷前進。
4、克服自私心理,學會迴向,將功勞謙讓給他人,自利利他,並繼續前進。
5、不要有已經圓滿了和即將圓滿了的心理,更不能有等待圓滿和賭博一下圓滿的想法。這些病態心理必須全
部剷除乾淨。踏踏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