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實力不濟,縱然強力支撐,扶惠王重新登基,取得天子信任,予以封賞,以自己國家的實力,必也會不久就會被人趕下臺去。與其自取其辱不如坐觀時事,以靜制動也許可以佔得先機。於是不予應允。
從當時的形勢上來看,秦宣公的選擇是對的,就是因為他的選擇,秦國才獲得了幾年和平發展的機會。當他們都在那裡折騰的時候,宣公卻繼承了德公的和平發展蹈光養悔的國家發展戰略,在那裡按兵不動。於是秦國又有了四年的和平。
但天不遂人願,好景不長,秦國的發展和另一個高速發展的諸侯國發生了撞車。這個諸侯國就是晉國。晉國自持實力強大數次入侵秦國,秦國國民忍無可忍。大臣多次勸諫秦宣公發令抵抗晉國。秦宣公見時機已到,於宣公四年(前672)秦宣公祭祀了青帝后,終於向晉國開戰。
這或許是第一次秦國和晉國發生的戰爭。以前秦國都是和西戎打仗的。常年和西戎打仗的秦國練就了一支彪悍的部隊。這支部隊的實力現在似乎還及不上晉國。但它無疑是一支充滿野性的虎狼之師。雖然實力懸殊,秦國還是把晉國打敗了。自此後秦與晉的戰爭變成了家常便飯。
這代表著秦國終於敢於和位於其東方的文明的諸侯國開展了。它不再自認為是蠻夷之族。它不再甘於僅僅佔領荒涼的西戎蠻族的土地了。它要向那些所謂的文明的國度進軍了。至少它不再像原來那樣,自認為低人一等了。
十二年(前664),宣公去世。他生了九個兒子,沒有一個繼位,立了宣公的弟弟成公,成公在位四年就駕崩了。這個人基本沒有任何出彩的地方,從簡。
成公元年(前663),梁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