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個,一是做善事,二是修身。做善事又分成三種,按佛家來講,就是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財佈施就是捐錢。法佈施就是給別人講法,將你的善言感悟講給大家,或者印一些經文,廣傳佛道。無畏佈施就是在別人危難時,你沒有怕的想法,只有救人的念頭,這就是無畏佈施。”
趙謙仔細的聽著,嘴裡唸叨著:“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
靜月道:“你為雙流城捐了十萬兩銀子,就是財佈施了。為了救那個女孩子,你撲向火場,就是無畏佈施了。因為你做了這兩項善事,所以你的壽元線就起了變化。”
趙謙點頭道:“我明白了,誠心做善事,才能增壽,我正好誤打誤撞做了增壽的事,所以善惡流才個下降,壽命才會增加,是吧?”
“對,正是如此。第二個增壽的方法是修身。修身就是對自己善。”
趙謙插嘴道:“我一直對自己很好啊,我吃得好,穿的好,住的好。”
靜月道:“對自己善,不是說的吃穿住用。你就是一個對自己不善的人。你受過傷害,做過錯事,卻不思悔改,破罐破摔,這就是對自己的不善。懂得寬容,懂得珍惜,懂得敬天地,孝父母,友兄恭弟,和睦夫妻,增加福澤,這才是對自己善。”
一席話,讓趙謙茅塞頓開,終於明白了,壽命不是花錢能買的。
靜月見趙謙聽得認真,繼續說道:“做善事,並不能抵消罪惡。簡單說吧,你殺了一個人,然後再救一個人,並不是說你就沒有罪過了。因是因,果是果,你殺的人,少不得找你償命,你救的,少不得要報你的恩,這兩者,並不能相抵消,也不會相沖突。”
作者有話要說:這一章,同志們有什麼不同意見就說出來,我可能寫的有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勇於糾正。
第 43 章
趙謙本來還以為這次又救人又舍財的,肯定能抵消掉幾條人命呢,現在又聽靜月的意思,好象抵消不了,頓時就著了急:“小尼姑,那我害的那些人命怎麼辦?”
靜月道:“太深奧的佛理我講了你也聽不懂,我就簡單點說吧,兩條路:一是懺悔,二是誦經。你在菩薩面前發下誓願,真心懺悔,以後不會再犯,還要虔誠誦經,或許還有一線生機。果報也分很多種,並不是說你害了一條命,就一定要拿命來賠。
我記得以前師父曾經講過一件事,曾經有張李兩位施主一起做生意,有一次賺了很多錢,這李姓施主就動了貪念,將張姓施主謀害了,回到家中,他向張施主的父母說張施主是溺水而亡。張施主一家大小,就指望著張施主養家,現在張施主一死,失了銀錢來源,一家人飢餓欲死。張家無奈,就要將張施主的妻子賣了換些錢財。在一家大小要分離的時候,被這李施主看見了。
李施主看見因自己一貪之念,這張家就要妻離子散,不由的就後了悔。他立刻將本應該屬於張施主的錢還給了張家,保全了張施主的妻子沒有被賣。然後他將張施主一家接到自己家中,向對待自己親生父母一樣供養著張施主的父母,對張施主的兒女也視如己出,十幾年如一日,從來沒有過怨言,等張施主的兒女長大了,還為他們各自成了家。
張施主的父母很感念李施主的恩情,兩位老人家要向李施主磕頭拜謝,這李施主自然不敢受這一拜,當下就對張施主的父母說出了謀害張施主的實情。張施主的父母自然為兒子的死感到傷心,但這十幾年來,如果沒有李施主,他們一家就要家散人亡了。張施主的父母想起李施主的好,就原諒了李施主。
當天,張施主的父親就向張施主的牌位禱告說:李施主雖然殺死了你,但這麼多年來,就如同你在世一樣,替你養著父母兒女,冤家宜解不宜結,他誠心悔過,你就不要再怨恨他了。當天夜裡,李施主就夢見了張施主,張施主對他說,你替我供養了老人,保全了妻子,撫養了孩子,我不再讓你償命了,只要你將我的屍骨運回故鄉埋入祖墳,咱們的債就徹底了結了。”
靜月喘了口氣,繼續說道:“可見只要你誠心要解冤仇,並不是一定要償命的。你不用太過失望,上蒼對悔過的人還是寬容的。你誦《地藏經》一部,就能招來你的冤親債主,你誦完經之後,迴向給他們,也許會慢慢的還掉一些債。”
趙謙一聽還有得救,不禁喜出望外:“念,我一定念。等回了杭州,我去找找被我害過的人,給他們家屬一些錢,讓他們過的好一點,沒準他們也就不怨我了。”
靜月對趙謙是無言了,這個傢伙,總是以為錢能解決問題,仗著自己有點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