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等待科考。
這個時候,杜大人、候文海、老王爺,三個主考大人已經來到考試的地方。杜大人和老王爺只是監考,而候文海是禮部尚書,科舉考試就是屬於他管轄的範疇,作為本屆重要的主考大人。他當然先說關於科考的規矩,強調科舉當中不準舞弊,不準交頭接耳,不許隨意走動,有什麼事情可以向他們三個主考官反映,每個考生在考試的三天中,無論出現什麼情況,都不能走出貢院,否則視為棄權考試。
都是從鄉試到省試考來的學生,這些早就熟記在心中。杜大人和老王爺又分別交待幾句,祝賀每位學能夠不負十年寒窗,爭取一朝題名金榜,然後吩咐一聲這一屆科舉考試第一門試卷已經了下來!
當眾學拿著試卷的瞬間,出乎意料的盯著本屆科考的試題。全都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樣,放佛苦讀數十年書的他們,就像突然看見一本晦澀難懂的文學鉅著,原本信心十足的表情,一下暗淡不少。
這是什麼考題?既不是《論語》也非《明經》和平時熟讀的知識全然不同。眾人頓時慌亂了。就像已經衝在戰場前面計程車兵,在喊殺的時候,竟然現自己忘記帶寶劍了,嘴裡嘶喊著衝殺不就是等於在送命嗎。
考場頓時安靜下來,拿到考卷的考生都以苦思冥想的表情審視考卷上那不起眼的四個字。
“隋滅興唐!”
四個字,完全顛覆以往考試的內容,但出現在科舉考場之上,也看的出統治者是在考察學的應急能力。如此靈活的考題,如果讓學用所學知識來回答,用孟星河固有的思想來理解,這種考題,就等同在高考場上遇見了靈活的壓軸題,如果掌握不好,或者思路出錯,全盤皆輸是必然的。
聯想歷史,隋滅到現在的唐初,不過十幾年光景,但唐太宗今年以這個考題來考察天下讀書人,究竟是什麼寓意。而且,如果文章稍有差池,就等同於妖言惑眾,觸犯天威,後果那是不可預知的。
君威難測,君意難測。孟星河雖然沒有見過唐太宗的真容,可是後世也讀過幾本歷史書,對這個有玄武門兵變醜聞,又不失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若用誠懇的話來評價,什麼隱忍啊賢明啊大度啊,那都是不且實際的,因為這個和楊廣有著同樣遭遇的男人,同樣是從父親大哥手中奪過權利,但結果卻截然相反。他懂得如何利用人心,經營人心,會讓人從原本的辱罵中開始慢慢尊重這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君主。
得人心者,得天下,看似簡單,做起來很難。不是隨便的知人善用,收買人心,不是君王之氣四射,讓人巴不得跪下來舔腳後跟。而是長久慢慢經營,慢火燉肉,不知不覺將火頓進肉裡,也能做到讓肉心甘情願被火燉,還不怕粉身碎骨!
磨墨、鋪紙、孟星河稍稍整頓了精神,開始他一貫的作風先打腹稿,然後抄到試卷上!
“隋滅興唐。”這個帶有政治色彩的科舉考題,要想好好的把握出題者的思路,的確要多方面入手,而且寫出來的文章如果把握不好就會有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樣。
心中有了大體解答的思路,孟星河也不敢慌張,對一個立志要考進士的人來講,錯一步就全軍覆沒。所以,孟星河在心裡想了很久,他敢遲遲下筆。
筆尖落下,用漂亮的行書寫出第一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亡隋興唐,天地人和。”
他以孟的話開頭,主要是把隋滅歸結到一個失道上,也算是順帶拍了唐王朝的馬屁,把興唐說成順應天命,統治者喜歡此類恭迎的文章,所以孟星河開頭就算列出自己吸引人的地方。算不得出色,也不失平庸。
把隋亡用十六字帶過。孟星河的重點是放在興唐之上。沒有那個統治者願意看見自己國人還在討論前朝的事情,孟星河也不想從楊廣身上去找缺點來填充字數。
很孟星河筆鋒斗轉,就寫到興唐上面。
他寫興唐也分先後,孟星河知道出題者不會單單隻考察學怎麼看待如今興盛的大唐,而是提出自己心中有關如何興國安邦,這樣也好讓閱卷者一眼就能看出一個考生的思路。
不敢有絲毫馬虎,孟星河矜矜業業答題。
“興唐,必先治國,謀定而安邦!國不和,民生動盪,乃亂世出,國不可國。”
突出自己先治國,然後等國家社稷安穩後再興邦展,形簡意核,也讓閱卷者一目瞭然。
下筆!
“治國之道,不可專於剛,剛則暴。不可專於柔,柔則懦。剛柔相濟,然後治道可成。何則?兵革所以禦侮而不可久玩,刑罰所以止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