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2 / 4)

小說:盜聽狐說 作者:溫暖寒冬

世悲歡的舞者。陰陽師一言不發地側耳傾聽,袍袖隨風而起,又似御風而行。

卷七 不是怨靈作怪:絕望的尖叫(6)

天色將曉的時候,帷屏後的女子才從一場紛亂的夢中驚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自己的手——先前的黑色毛髮已全然褪盡,露出了潔白的皓腕。她顫抖著摸上臉頰,頓時一陣狂喜之情如同潮水湧來:觸手可知,那是一張光潤的臉。

什麼也顧不得了,女子心慌意亂地在沉香木矮櫃中翻找著曾被自己扔掉的銅鏡。指尖一觸及冰冷的金屬,便連忙將它取了出來,迫不及待地望了過去。然而緊接著,她發出了一聲歇斯底里的絕望尖叫。

——鏡中是一張熟悉的臉,微微彎曲的眉毛,眉心還有一點鮮紅的痣,一雙黑黝黝的眼睛從鏡中望向鏡外的自己。毫無疑問,那正是死去的使女的面孔,一如生前死後,眼中夢裡,日日所見。

(完結)

卷八 徘徊在山路上的靈魂(1)

“為了成全兒子的心願吧。”晴明漫不經心地回答道,“擔心自己妨礙他的修行,最終做出了這種決定。可是因為沒能讓他吃上自己做的飯糰,一直留著那樣的執念,魂魄便徘徊在山路上不肯消散。”

……

“總之,我可不相信拋下一切就能成佛這樣的鬼話。晴明你不是說過,只要生而為人,便有不能割捨之事麼?”

“唔,所以博雅其實同時化解了兩個人的執念。了不起啊。”

人身本骸骨,皮相化諸行。

一旦瞑目去,煢煢作荒塋。

紅顏成腐土,至愛亦無情。

誰為分貴賤,誰更辨疏親。

爾身亦骸骨,正欲現原形。

以上諸語,出自日本室町時代高僧一休宗純,也即後世傳說中的那位難得的聰明人。

相傳他曾於琵琶湖畔打坐參禪,昏暝之中忽然聽得一聲鴉啼,悚然驚起,當下開悟,從此放浪形骸,流連詩酒。《骸骨》便是悟道之作,擅自將之韻文化,或應不失原意。

佛教與陰陽道各自分屬,亦有相互融合之處,如後者慣用的“臨兵鬥者皆陣列在前”,正是將道教典籍與密宗大手印合而為一。相比神秘的陰陽道,佛教要興旺發達得多,一休所生活的室町時代,陰陽道已近廢止;然而在他之前的四百年,被認為是人鬼並存的平安京中,便曾留有一位陰陽道中傑出人物的足跡,傳說紛紜,流傳千載不滅。其人名為:安倍晴明。

就此以心為指,將虛空之輪撥轉至千年以前的古平安京。

正值盛夏,又兼天晴,太陽越發地精神百倍。京城上方似乎有火爐高懸,不停地向外噴射著騰騰烈焰。貴族女子手捧金碗,內盛用窖冰調製的瓜果,尚且懨懨嬌臥;道上行人、坊間百姓為生計所迫,兀自奔忙,更是汗流浹背,不得稍歇。

唯一的世外桃源或許便是京城東北的比睿山中。濃蔭遮天蔽日,不讓陽光有肆虐之機;松風陣陣,帶著山野中特有的清香氣息,令塵勞中人至此心神爽朗,涼意暗生。

“不愧是清靜之地呀!”微行至此的式部卿親王大發感慨,“入得山來,便覺得浮世辛勞,皆如一夢。”

“說的是,”左馬頭在身邊隨聲附和,“這般野趣叢生的地方,真該早些前來。說來也可嘆,我等日日黽勉從公,卻不如山野樵夫來得自在啊!”

“不是這樣……”

一個冒冒失失的聲音響起,眾人轉頭看去,卻是一位身著玄色直衣,身材魁梧,面形忠厚的年輕的殿上人。

“哦?博雅大人有何高見?”

說話之人正是源朝臣博雅,克明親王之子。因為精通雅樂,尤善橫笛,後世尊其為“樂聖”。然而在彼時,也不過是一個無足輕重,且常被視為不諳人情、不通世故的閒職官吏罷了。

“呃,是說,遊山玩水固然痛快,如果像樵夫,必須要靠砍柴謀生的話,會很辛苦,毫無自在可言吧。”絲毫沒意識到自己的話不合時宜,殿上人相當認真地說道。

“哈哈,博雅大人果然與眾不同呢。”

笑聲中帶著一絲不屑,在京中浮浪子弟看來,這個過於耿直無趣的木訥青年正是取笑的物件。

平安時代重奢華,雖說微行,排場也不算小。沿著山路迤邐數十人,皆穿著輕薄的綾羅衣裳,乘著馬匹,在綠樹叢中忽隱忽現。式部卿親王像是想到了什麼,勒轉了馬頭。

“對了,那位名叫法正的僧都,是住在比睿山吧?”

“正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