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感覺到親情的存在。因為從小經常挨父親的打,對宋曉明的性格影響巨大,宋曉明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父母親生的,除了感覺世界上沒有親情之外,宋曉明變得越來越叛逆和自私。而馬躍母親的求情,讓宋曉明知道什麼叫寬容,什麼叫親情,也讓宋曉明覺得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不可以原諒的,他現在已經原諒自己的生母了。
而記者詢問梁建紅為什麼要替宋曉明求情時,梁建紅說:“現在兒子沒了,媳婦沒了,孫子也沒了。我也很傷心,但槍斃他又有什麼用?他頂命我兒子也活不過來了。我對他也有仇有恨,但畢竟他年輕,救他當行好了吧。給多少錢我兒子也活不了。他們家的情況連我都不如,能賠什麼錢?”
當記者最後問到能否接受宋曉明出獄後伺候梁建紅時,梁建紅說:“我也不想要他這個兒子,我看見他就會想起我死去的兒子,就讓我傷心,也讓我恨他。我不求他回報,希望他出獄後重新做人,對社會多做些貢獻。”
梁建紅的樸素言語和行動,讓我們有一種莫名的感動。梁建紅雖只是一名普通農家婦女,卻向世人昭示了她的淳樸與善良、堅韌與剛毅、寬厚與博愛,也讓我們親身感受了其崇高、博大的人格情操和豁達的胸襟。在我們對這位普通女性所遭遇的人生之大不幸深表同情的同時,更對其以德報怨、深明大義之舉心生崇敬。
以德報怨是人生的一種很高的境界。而要做到以德報怨,必須有一顆寬容的心。善良作為人們最美好的品質永遠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一個與人為善的人,總是會受到人們的稱讚和尊重。
“錙銖必較,睚眥必報”是被害人家屬非理性的表現。在現實生活中,法官在考慮被告人刑罰的時候,往往非常關注被害人及其家屬的態度和要求,但被害人家屬往往都抱著“不蒸饅頭爭口氣”的心態,哪怕一分錢都沒有要到,只要被告人能被處死刑他們也都心甘情願。可是,被告人固然死了,被害人除了怒氣得到釋放以外,還能得到什麼呢?釋放心中的怒氣真的那麼重要嗎?自己的親人失去了,難道別人的親人也要跟著失去,自己的心裡才能得到平衡?
俗話說冤家宜解不宜結。像梁建紅那樣,以寬廣博大的胸懷去包容化解怨恨,以德報怨,崇高的心靈不僅受人敬仰,所散發的人格光輝讓人迷途知返,也讓自己的人生充滿陽光,讓這個世界因此更美麗。
梁建紅的義舉閃現出的人性光輝、迸發出的人格力量,不僅會使在場的人感同身受,也必將會使許多的社會公眾深有感觸。惟其如此,中華之美德方能傳承,社會之和諧方可實現。
假如每個被害人的家屬能夠抑制內心非理性的衝動,假如每個被害人的家屬都能夠像梁建紅那樣為被告人求情,假如每個中國人都具有對生命的關懷和對親情的關注,那麼,我們的社會會像韋唯所唱的那首歌那樣:只要人人都充滿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