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叢失衡,誰來當家
一般而言,腸道內的菌種大致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共生菌”(又稱益生菌),提供有益於人體的服務,例如:
製造維生素:B群、A、K等。
營養大腸細胞,活化抑制腫瘤基因,降低癌細胞生成機會。
平衡腸道酸鹼狀態,促進食物消化吸收。
協助腸蠕動及排便,降低腸內毒素。
促進正常代謝功能、免疫防禦能力。
第二類為“共棲菌”,一起生活但不提供特別服務,亦無害人體,但在“菌叢失衡”時會改變特性,甚至變成害菌。
最不好的是第三類,稱為“寄生菌”或“病原菌”,這類細菌會釋放毒素及有害代謝物,也會引起慢性發炎,例如一些帶有特殊“基因型”的人,當腸道寄居某種細菌時,會誘發“僵直性關節炎”。事實上,長期的“菌叢失衡”會造成腸道慢性發炎,導致“腎上腺壓力”增加,而影響身體健康(參閱第九章)。此外,某些病原菌甚至會產生致癌物質,或引起神經及免疫系統問題。
表10…5腸道生態失衡(菌叢失衡)的原因
飲食不當(過多脂肪、糖類)
長期壓力誗抗生素過度使用
長期使用消炎止痛藥
口服避孕藥
免疫能力下降
消化功能不良
腸道感染誗環境毒素
腸道酸鹼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