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一撥人一撥人地渡著,這八口大舍鍋,一馬勺一馬勺地為大家盛粥。我們家這口鍋前,奶奶燒火,爺爺掌大馬瓢,高大一擔一擔地從渭河裡擔水,往這鐵鍋裡續水,高二和高三,這兩個半大小子也沒閒著,他倆從家門口背來苞谷稈和麥秸草,充當柴火。桃兒剛會走路,於是像一隻貓一樣地蜷在高安氏的懷裡,屁股蛋子坐在高安氏盤起的腿上。
我的苦命的母親那一年六歲。她也在這一支從黃泛區來的龐大的逃難隊伍中,來和我的父親高二赴這千年之約。此刻她正在路上走著,她將在三天三夜之後,即這一支飢餓大軍的行走接近尾聲時到達。她姍姍來遲的原因是在逃難的路上,有一個姐姐賣給路經的一戶人家了。這事耽擱了這戶人家一點行路的時間。
渭河岸邊高家渡這一場舍飯,發放了三天三夜。渭河的水擔了多少擔,無法去量,能夠丈量的是我家門口順牆而立的那一大簇苞谷稈,全都燒光了,一個麥秸垛,也燒光了。下鍋用的那玉米子,是一條船上運來的。那時渭河上還可以行船。一條塗著紅色和藍色線條的船,在渭河這一段河岸來來回回地走著,不時地卸下糧口袋來。那船上,一個穿一身白西服的城裡女人,甲板上放一個凳子,她坐著,抽著菸捲,面無表情地看著岸邊。
高家渡的渡船,使的是篙。一根丈二杆上,前面是一個鐵尖,後面是一個把手。船工以篙點地,叫一聲“船開不等岸邊人”,身子往起一躍,將篙的這頭往懷裡一壓,篙身壓住船身,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