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2 / 4)

,這是他生平第一次上手術檯。醫生開啟他的腹腔,把他的脾臟切下五分之四,移植到了他的兒子腹中。他的九歲的兒子從生下來就受著血友病的折磨,身體各個部位經常流血不止,九年來一直靠輸進這位父親的血活著。他不肯聽從醫生的勸告,放棄對患有不治之症的兒子的治療。現在,兒子生命垂危,唯一的希望寄於這個活體親屬脾移植手術。這是一個雙重的冒險,很可能他的兒子並不能因此獲救,而他自己卻死於手術引起的大出血。但是,他毅然躺到了手術檯上。

結果怎麼樣呢?十天後,他的胃發生大出血,被切除三分之一。一個月後,他的兒子死去。

可是,他不後悔,因為他與死亡作了寧死不屈的鬥爭,而沒有做死亡的同謀犯。

我是在妞妞死後讀到這個故事的。

面對死亡同謀犯的指控,我無言可辯。

人生有種種選擇。對於幸運兒來說,選擇是面對諸多機會的主動進取。對於冒險家來說,選擇是孤注一擲的賭博。對於苦難者來說,選擇卻是不可自拔的困境。

第十一章無可選擇(5)

山谷裡的路分成幾股,每一股都通往一座寶山,區別只在於寶藏的多少。在這種情況下,我選路時也許頗費斟酌,也許不假思索,我的心情也許興奮,也許放鬆,都談不上選擇的困境。

我站在懸崖上,對面是一座寶山,中間隔著無底深淵。懸崖離寶山只有一箭步之遙,如果縱身一躍,可能跳上寶山,也可能跌下深淵。在這種情況下,我也許冒險一試,也許轉身走開,仍然談不上選擇的困境。如果背後有追兵斷了我的退路,我不跳必死,跳有一半希望躍上對面的山頭獲救,則我多半會跳。這已是一種困境,但不甚嚴重,選擇畢竟是容易的。

我仍然站在懸崖上,背後是追兵,面前是深淵,但並無可供我冒險一跳的另一座山。我要逃避追兵,就只有葬身深淵。我若拒絕跳崖,就只有死於追兵之手。這時我才真正陷入了兩難之境。

由此可見,選擇的困境包含兩個要素:第一,選擇不可逃避;第二,可供選擇的方案均不能接受。也就是說,這是一種既不能逃避又無法進行的選擇。欲作選擇,進退維谷,欲不作選擇,又騎虎難下。由於諸方案在同等程度上不可接受,使選擇失去了實際意義。然而,不作選擇則意味著諸方案之一仍將自動實現。在這樣一種困境中,命運的概念便油然而生。由於選擇的權利是虛假的,人們就拒絕承擔選擇的義務,聽天由命,把選擇的困境還原為一種命定的厄運了。苦難者不再擺出選擇的誇張姿勢,寧願神情麻木地站在受難的高岡上,因為麻木就是他的本來面目。

大衛王獲罪上蒼,耶和華便命他在饑荒、瘟疫、戰禍三種災難中選擇一種。仁慈的耶和華並不直接降災於他,而是先把選擇作為一種更嚴厲的懲罰強加於他。選擇意味著責任,耶和華藉此把本該由他自己承擔的責任轉嫁給無辜的人類了。聰明的大衛王拒絕承擔這個責任,他說:“我很為難。我寧肯落在耶和華手裡,因為他有豐盛的憐憫,不願落在人手裡。”他用謙卑的奉順堵住了耶和華的嘴,巧妙地把選擇之球拋回給了耶和華,即拋回給了冥冥中的命運之神。於是,有著豐盛的憐憫的耶和華便降瘟疫於以色列國,使七萬人死於非命。當然,這七萬冤魂是沒有理由責備他們的國王的,因為這災禍乃是天命,而非大衛王的選擇。

事實上,大衛王還是作了某種選擇,他不願落在人手裡,從而排除了戰禍。《聖經》以此諷刺人類的殘忍往往要超過無常的大自然。一個恰當的例子是《蘇菲的選擇》。法西斯匪徒抓住了一個母親和她的兩個孩子,決定當著她的面殺死兩個孩子。在行刑前最後一刻,匪徒突然允許她留下其中一個孩子,命她作出選擇。她當然無法選擇。但這個選擇是不允許拒絕的,如果拒絕,兩個孩子都要被殺死。於是,選擇轉換成了這樣的形式:是喪失一個孩子,還是喪失兩個孩子?對於任何一個有清醒理智的人來說,在這兩者之中作出選擇都並不困難,儲存一子總比兩子皆死要好一點。可是,選擇喪失一子的前提是必須決定喪失哪一個孩子,問題又回到了前面的那個兩難選擇。這位母親出於本能死死抓住兩個孩子的小手,一個也不肯放棄。槍響了,兩個孩子應聲倒斃。可以想象,這位母親事後會悔恨不已,懊悔自己當時不夠冷靜,否則至少可以保住一個孩子了。事過境遷,她忘記了那個絕對無法選擇的困境。

讓妞妞瞎,還是讓她死?一個父親的本能的反應是:不,都不!他緊緊摟住他的女兒,既不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