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路透社的訊息為主。也就是在這一刻,泰晤士報認為唐寧利用自己的壟斷優勢開始做惡了,原來讚不絕口的態度開始轉變風向,特別是bt還擁有組建無線通訊管理委員會的權利,泰晤士認為一個無良的壟斷大公司初現端倪。
英國報紙的新聞源習慣與歐陸還不太一樣,路透社成立之初,幾乎很難把自己的訊息賣給報紙,路透先生已經很賣力了,但最初在倫敦的表現很不妙。
於是,唐寧拍板決定,創辦自己的報紙,哼,泰晤士報這個風向也太容易變了,仗著自己是老大就操縱輿論,甚至還呼籲要更換英國電報公司的總裁,士可忍孰不可忍?
泰晤士報和某些議員也太幼稚了,不要說有羅林森和塞繆爾兩大盟友在bt,單論他那些控制在他手上的高能電池廠、紙帶廠、油墨廠、打字機廠,唐寧大人在bt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既然要發行自己的報紙,對於自動排版機的研發就顯得更重要了,在自動排版機發明之前,手動排字工的工作可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也正因為如此,這個時代發行量最大的泰晤士報都沒能超過8版,因為工作量太大,當排字工作太大時,並不是增加排字工的人手可以解決的。
活字印刷術雖然是中國人發明的,可是在中國並未被大規模地採用,因為漢字數量太多,幾千個字,活字跟死字幾乎沒有太大區別。18世紀初,巴黎曾刻出一套十萬餘字的木刻漢字,但規模過於龐大,難以使用。19世紀初英國的瓦茲曾造出一套準確的活字,但成本如此之高,普通漢字印刷沒有希望能夠使用。英文可就完全不一樣了,總共才26個字母,活字拼在一起的難度很小。
唐寧最想做的事不是一個大發明家,而是手下有一大幫發明家,在自動排字機的研發過程中,他主要交給了在世博會上招攬的傳真機發明家貝克韋爾。當時的排字工人是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給報紙排版,可謂活兒多人囧。由紙帶機來完成排版流程的原理並不複雜,但貝克韋爾最初的方案需要龐大的字母庫,簡直可以讓機器崩潰的龐大,這位老發明家又沒吸取在發明傳真機時的教訓,資訊量過載對自動機器來講是致命缺陷。新聞中所需要的字母數量是不可預料的,唐寧不得不親自出手,提出用少量模具即時生產所需的活字,這就是熱金屬排版。
鉛是一種比較理想的金屬,熔點僅300攝氏度出頭。可惜現在根本沒有電可以用,電氣時代還沒到來。需要明火來使機器鑄件加熱。活字透過自動排字機排成一行之後就把它們熔在一起,成為一個版面的基礎構件,在方框裡逐步排列成版之後鎖定,一個版面就新鮮出爐了。
以這種速度排版的報紙,別說8個版面無壓力,80個都無壓力啊,只需要多找幾個編輯校對打字機上列印出來的文件就行了。
唐寧對字型還不太滿意,請藝術家重新設計。在研發排字機的過程中,他一直在不斷地要求字型設計師們改進,最後選定了一種類似helvetica的優雅等細度字型,印刷出來的樣張果然給人煥然一新之感。唐寧覺得這個比泰晤士報的字型好看多了。這也是他的報紙的競爭力啊,漂亮的細節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印刷效率比別人高,離一份報紙的成功還遠著呢,他還是先老老實實當印刷廠廠長吧,給每日新聞報和早晨郵報等追求成本的“便士報”做印刷廠。為了最好地利用自己的渠道優勢,除了正常的每日發行渠道外,他最給自己的報紙起名《電訊報》,只要是租用bt電報機的使用者都可以自行列印報紙,這種“電子”方式發行的報紙,使用的是電報租用者自己的油墨和紙張,電訊報公司的成本可比印刷還便宜,所以賣得比《每日新聞報》《早晨郵報》更便宜。還有一大優點就是這樣的電子報可以每天更新多次,最初《電訊報》就是每四個小時更新一次,若是有突發新聞,唐寧要求主編在十分鐘之內寫好稿,然後加入電報發行序列。論新聞的新,誰也比不過《電訊報》。馬路上有個哥們被馬車撞死了?看看《電訊報》有沒有更新,沒準兒就已經出新版了,囧。
這種模式還可以發行很多個版本,什麼金融版,文學版,科普版,簡易英語版,那就是以後的事了。反正唐寧自己是很喜歡這樣的模式,訊息是如此地快速傳遞,達到了這個時代的巔峰。
很多電報機放辦公桌上的老闆喜歡讀《電訊報》,因為這很有高科技的感覺,而且總是看到比別人更新的新聞,優越感很強烈。
第18章 土豪晚宴
當泰晤士報長篇報導了“當代最大”慈善家的事蹟後,英國公眾的視線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