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南美土著的很多沒文化的工人只能做相當低階的工作,怎麼講也講不通,現在好了,老技術工程師們可以極為方便地帶徒弟,甚至經常根本不用怎麼講,工作從未如此輕鬆。
甚至有些老工人辛辛苦苦幾十年,到頭來還有些技術沒弄明白,等三維演示一出,他們全部都“不惑”了,真是人間一大福利。
別人不知道,溫莎財團自己是知道的,由於整個工業體系的學習能力迅猛增長,為避免生產力過剩,聯合國的成年公民福利直接從每月1歐元提高到2歐元,有小學文化水平的還能達到3歐元。
《自然》雜誌更是推出了震撼的3d版,實體出版再次獲得重生。無數的原本曲高和寡的雕刻家現在變成了生產力的代表,走進了出版業。嚴格來說現在的3d出版業並不是完全的實體,因為擁有高精度樂高組裝機的人士可以直接從網際網路下載嘛。
唐老闆更是要把網路百科全書的英文200萬個詞條三維化,初期會為每個詞條投入一歐元,即:初期投資200萬歐元來做這件事。表面上看這是為促進人類的總體智慧,不過,事實上很可能強力地帶動電磁樂高組裝機的銷量,所以未必是一門蝕本兒生意。
毫無疑問,school這種網路學校是要迅速跟進的,三維版的教材也要掀起一股熱潮。
這些是唐老闆主動去做的事情,對整個人類的提升有幫助,而市場是不講究這些的,聞風而跟進的竟是動漫產業。大家先是疑問三維的漫畫有小朋友買得起嗎?隨後就沒問題了,因為他們學習ikea低端產品的策略,只租不賣,看完了可以回收,這樣成本上就沒有問題了。
動畫片的製作也因為電磁積木的出現而從中獲益,因為場景直接可以無限重複使用,節省了多少的工作。再想想人家《超級馬里奧兄弟》都已經把這門技術用來製作遊戲了,所以動畫片裡的人物動作也可以製作成全自動的,說話口型、走路姿勢,一應俱全。
原來做動畫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所以動畫片以分鐘來計,而拍電影就動不動拍上幾個小時。有了電磁積木,動畫師們核心的問題卻變成了如何讓人偶的動作變得更自然。這跟遊戲又有點不太一樣,它只要保證在短時間內某個角度自然就行了。
動畫片在很大的程度上變成了捏人像、造場景、配音,有時候拍得比電影還快呢。
千變萬化的電磁樂高積木雖好,可是實用性並不高,要充當可靠的工具,還是金屬製品比較貼譜。協約國的科學家不甘寂寞,號稱要發明金屬的三維印表機。唐老闆豈能甘心落後於人?
於是,唐寧迅速組織團隊,要研究100微米精度(0。1毫米)的金屬列印技術,這更好是人類頭髮的直徑,所以專案的名字叫“hair”。普通的顯示器上也就是這個畫素大小,所以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沒有電磁鎖定,所以能夠做得這麼小粒。
不知道協約國的科學家們怎麼搞,但唐寧擁有鐳射這種神技,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比如用極細的光束給100微米金屬立方體的表面加熱,使金屬本身變成粘合劑,成了三維金屬組裝技術的核心。
為避免氧化,整個流程都得在全真空中進行,而且由於精度太高,整個流程基本上是在顯微鏡之下研發的。最底層的五層列印速度最慢,因為這五層,也就是500微米,每一顆金屬立方體不僅要上下粘合,還得與前後左右粘合,多出了一道鐳射加熱工序。
唐寧無法忍受這麼慢的速度,終於決定更改方案,不再使用純顆粒材料,決定第一層採用整張的薄鋼片,用鐳射切割的辦法來定型,至少在第二層才開始使用顆粒,得看是什麼造型,一般來講第二層就可以開始,但有些複雜的鏤空造型可能要使用多層的薄鋼片(100微米)。
這麼一來就可以僅僅對一個面照鐳射,不論是速度還是工藝都簡單多了。相當於在鋼片造型之上的顆粒全部被鐳射焊接在鋼片上,速度可達到超高精度樂高組裝機的一半。這是因為多了一個焊接過程。
這就很了不起了,沒有誰會有金屬工藝來造一個巨型的物件。一般一個扳手這樣的工具才使用金屬,可以五秒鐘焊接一層,一個100層的扳手不過是500秒而已,還不到十分鐘。
為了使工具結實,噴頭還得有一定的壓力,這麼一來扳手們才有可以參加實際工作,而為了使工具有橫行強度,可以每隔10到50層加塞一層薄鋼片,根據需要的強度來設計,像扳手這樣中等強度的只要50層加塞一次,整個扳手只需要3層鋼片。
對強度有超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