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部分(3 / 4)

小說:維多利亞的秘密 作者:青詞

民主黨內部的分裂更嚴重,他們一方面主張和平,一方面又不肯放棄領地的權益,這種政策存在著自我矛盾,這可能是林肯唯一的機會。林肯的團隊在未來政策表述中強搞的是“強硬”,但並非一定要戰爭,給外交政策提供了更靈活的迴旋餘地。

本來林肯的機會就不多,在年初,南方軍為了打通德州到加州的通道,將優勢的剛剛得到的十萬枝fn…1855步槍和幾十門hd6野戰炮部署到新墨西哥州戰場一線,使北方軍在新墨西哥州的軍隊節節敗退。

不多久,溫莎財團和聯盟國主導的第二條橫跨北美大陸的鐵路就足以安全地在新墨西哥州南部施工。鐵路修建最麻煩倒不是鋪鐵軌,而是平整路面、架橋、開鑿山洞,在這方面大量來自巴拿馬運河公司的重型機械大有用武之地,所以這第二條“太平洋鐵路”可能比第一條修得還快。更不用說紅杉資本投資的“南太平洋鐵路公司”正在研發自動鋪設鐵路的工程車。現在主流技術在鋪設軌道的過程也用到鋼鐵的熱鉚接,費時費力,而自動鋪設鐵路的工程車將使用電焊接。

南太平洋鐵路公司還對軌道進行了稍微的改進,得益於更高強度的鋼軌,由原來的大鐵棍子型改造成摩擦係數更小更節約材料的“工”型,再加上電氣化火力頭,其速度也可以比現在的50公里提升一個臺階,大約為80公里。

南方的報紙得意洋洋地顯擺自個兒在工程領域的成就時,林肯再次當選的可能性幾乎已經可以用“渺茫”來形容了。南方佬居然可以得瑟自己的鐵路網路了,這讓一直以來在工業、科技上面領先得不止一星半點的北方佬情何以堪啊。

這被南方佬顯擺的科技其實只是紅杉資本認為其科技含量太小而不屑於保密,真正的高科技則是能夠改變世界的海底光纜開始部署。主流的科學界甚至不知道光纜是什麼東西,因為在對外宣傳中負責此項工程的英國電報公司以“cable”稱呼光纜,所以它仍然被認為是海底電纜。電纜的速度比光纜可要慢多了,跨越大西洋的電纜訊號要半小時以上才能到達彼岸。更讓外界短時間內無法破解的是光電轉換技術和光纖的製造技術(在冷卻時空氣中的雜質自動融入石英錶層的技術)。

除此之外,光纜傳輸的訊號可不是僅僅將聲音直接變成電訊號再變成光訊號,而是數字訊號。數字訊號會自動打包,當資料包在傳輸過程中丟包時會自動重發,採用這種技術傳輸的電報、語音將不存在丟失資訊的問題,但麻煩的是需要對聲音數字取樣,還需要“音效卡”來將數字訊號還原。數字形式的電話使成本大幅增加,當唐寧提出這個方案時,很多bt的工程師、科學家都不理解,唐寧只說了丟包重發、抗環境干擾的好處,其實它更是面向未來的技術,當液晶電報機更普及的時候,直接就變成聯入“網際網路”的終端了,根本不需要重新投資、建設網際網路。

唐寧的高科技在悄悄地日行萬里,在不經意中,林肯總統的命運出現大逆轉,美國人居然破解了無線電報的秘密,也就是三極體的秘密。破解人更是讓唐寧失笑——托馬斯·愛迪生。三極體的基礎是電子越過真空的“愛迪生效應”,現在竟被愛迪生破解了,真是宿命啊。

這個小夥子目前還不到17歲,居然已經嶄露頭角,實在不可思議。唐寧饒有興致地看紐約時報對愛迪生的報導。當小愛迪生才是12歲的小屁孩的時候就開始在火車的車卡上做實驗,他嘗試製作火藥,差點引爆了火車,後來火車管理員因為這件事而打了他的臉頰,結果令愛迪生患上耳聾。

小愛迪生之後在往來於休倫港和底特律之間的火車上當報童,售賣報紙和糖果點心。一次偶然事件中,他從火車碰撞中救了一個小男孩,小男孩的父親恰好是芒特克萊門斯站站長,站長很感激小夥子的仗義,培養他成為電報員。

剛開始的時候,電報機還是原始的敲擊式,愛迪生的耳聾使他能夠忽視坐在他旁邊的電報員發出的噪聲。後來電報大亨唐寧橫空出世之後與打電字相連的無線電報機越來越流行,這個火車站也將電報系統替換了,從那時起愛迪生就天天搗鼓無線電報機,當美國政府重金懸賞破解無線電報秘密的激勵下,愛迪生更是進行了無數次實驗,後來電子的發現和麥克斯韋方程的公佈,使他最終將以三極體、發射塔為核心技術梳理清楚,向林肯政府提交了自己研究心得,並獲得了政府通訊專家的認可。

訊息傳開,美國人民一片歡騰,就跟中國第一次造出了原子彈時老百姓的心情似的。17歲未滿的天才少年更是引起了美國人的極大興趣,尤其是小夥子還挺帥很上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