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寧聽說了西門子進入中國市場,不由得暗歎一聲,難道中國還是進入了高汙染的時代?他還以為大清沒有機會再被汙染了,畢竟他都為大清專門設計了連噪音汙染都沒有的單軌列車。
林菲爾的小手段還不止這麼一個,她這個名為企業家,實為政治家的心靈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糾集溫莎系企業的中國區頭頭們一起聚會,並把唐寧曾經感到遺憾的被太平軍毀掉的詩人袁枚的江寧“隨園”買了下來重新修繕,並把隨園作為“總裁俱樂部”的基地。
跟這些中國區總裁們打好關係,對於小師妹整蠱李大人大有好處,當然,她在這一大幫總裁當中的地位已經是最高的,電力的基礎作用這些總裁們誰不知道啊?哪個敢得罪這個美少女小總裁?再說了,從經濟地位上來說,作為法拉第的繼承人,擁有法拉第電力公司全球15%的股份,這個身份哪裡是普通的中國區總裁能比的?
大家如果沒忘記的話,隨園最出名的是那個《隨園食單》,中華料理的經典。這些年來,在唐寧的帶動下,以溫莎系工廠食堂為核心的大規模中餐標準化進行得很徹底,在大清的工廠更是如此。所謂標準化,就是將所有的變數固定下來,放多少油、哪種油,在多少的溫度下烹飪,各個流程的時間也固定下來,什麼時候放入佐料,佐料的份量,全部都由機器或者專用的器具來精確控制,保證同一個道菜在全球不同的城市做出來之後味道完全一樣,就像kfc和麥當勞。
被溫莎食堂固定下來的中餐菜譜相當豐富,機器烹飪有時會遠勝人類大廚,舉個例子,有一道菜叫“文思豆腐羹”,是極為考較廚師刀工的一道菜,甚至一些大廚年紀大了之後眼神沒有那麼明銳之後就再也搞不定這道菜了。因為它要求把柔軟的豆腐切成千絲萬縷,即使是極品刀客,讓他天天切豆腐絲他也會崩潰。
然而,溫莎食堂的針對高階餐館的精密專用刀具可以很好地應付這類細活兒,它會用滾筒式刨子將成塊的豆腐均勻地剝下一片緊貼在筒上,然後再透過帶一圈兒小刀片滾筒將薄片切成細絲,其“刀工”之精緻,即使有天份的廚師練上十年也要興嘆。更何況這些刀具的尺度都是可調節的,對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刻度,併成為標準菜譜的一部分。
在吃中餐方面,林菲爾跟唐寧的品味是一樣一樣的——都不喜歡傳統的廚師純憑感覺來做菜,所以她在買下隨園之後創辦的隨園飯店大量使用標準菜譜,更高階之處在於它在細微處做得更極致。比如:為了切的菜不串味,每切一種菜都更換刀具,在自動清洗機器的幫助下,這個要求並不過份。同理,種種烹飪工具都要求在最佳的狀態,食材更是精挑細選到苛刻的地步。
小師妹還繼承了師父的創新精神,她創造了獨特的“水晶廚房”,把烹飪機器儘可能的透明化,不是使用玻璃就是使用透明的塑膠,使客人可以圍觀機器處理食材到蒸、炸、煮、炒的每一個流程。由於這些流程所耗費的時間能夠精確到數秒鐘,所以她乾脆使機器將菜餚的時間流逝顯示在一塊鐘錶上,就放在客人的手邊,客人可能看到“您點的‘去刺烤魚片’將在xx分xx秒之後上席。”
這個創意基於緩解客人等待時的焦慮心情,當客人發現店小二真的可以在精確到秒級別的節骨眼上把美味端上桌的時候,又有一種工業時代特有的精準美在裡頭。
“去刺烤魚片”是現代化烹飪技術的一次典型應用,它有點像人造木材和人造石材一樣,把原本因為去刺而散落了的魚肉再次粘在一起,做成好似磚塊一樣的完美魚片,它甚至還模擬了天然魚片的紋理。烤魚片的金黃色是經過精確實驗得出來的健康與美味的共同體。烤魚的熟度關係重大,不足則沒有誘人的烤肉香氣,太過則會產生不健康的成份,經過實驗的烤魚機則會創造出剛剛好的金黃色,有如藝術大師在最巔峰時給畫上去的一般,不會多一分,也不會少一分。
科學成就健康的另一個改變是把傳統的中餐聚餐方式改成了分餐制,小二事先就會確定用餐者的數目,最後的成品將按照人數均勻地分開擺在小盤中,絕對不厭其煩。
在普通中餐館裡頭,徒弟做的菜跟師傅的沒法比那是常態,在隨園飯店這兒就是烹飪事故。總而言之,隨園飯店是第一個不以大廚為噱頭而以透明烹飪流程、高度機械化為賣點的高階中餐廳。
毫無疑問,唐寧對這樣的高階中餐廳很感興趣,自己本來就一直想搞這麼一個餐廳,可惜一直忙於“南征北戰”,小師妹把他的願望實現了,很不錯!在隨園飯店開張的日子裡,他肯定是要去捧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