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2 / 4)

桌子兜了一圈,回到原位,又滔滔不絕地重說了一遍。雖然來客幾番重複這套盛氣凌人的指責,但葛力內始終沒有停下手中的活。直到來客詞窮怒息準備離去,葛力內才慢慢地停下手中的筆,抬起頭來,輕輕地一笑,丟過去一個得意的眼色,說:“幹嗎那麼著急走啊?回來盡情地發洩吧!”

反過來,也可以用刺激對方的方法,看對方的修養、定性如何,例如在商務談判上,刺激的作用和效應都在於能夠引起對方的憂慮不安。在商務談判中,許多場外行動都可能引起雙方的注意力,直接影響談判桌上的形勢,對商談者起到刺激作用。例如:在商談期間,還在繼續和另外的商家接洽;在談判過程中,突然有其他客商找上門來,暫時中斷了正在進行的會談,抱怨商談時間拖得太久,自己的日程活動安排得很緊;直接和其他客商交換資料,等等,這些是雙方都非常敏感的舉動,可以暗示給對方很多東西,使對方有緊迫感。

當然,這種場外刺激的方法不能亂用,因它們很具冒險性,容易傷害對方的感情和誠意。另一方面,切忌小題大作,故作聲勢,結果“假”客商趕走了真正的合作者,雞飛蛋打一場空。所以,刺激對方必須巧妙,至少要表現自己的誠心誠意,也就是說要告訴對方:“我並不是嫁不出去的女兒,而是確實中意於你,就看你領情不領情了。”這樣的刺激才會促進雙方的理解與合作。

在商務交際中,刺激對方的途徑並不限於言語,一些事實會更有說服力。但是,如果你想繼續合作的話,同樣的道理,應該透過一些環節和細節進行暗示,不要過分傷害對方,例如,如果在價格上爭執不下,你可以拿出新設計來要求對方,或者對原來訂的貨物提出意見,說明雙方都要面對現實,才能有好的合作前景。

看準了就動手,不要患得患失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

——《中庸》

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間的關係。他們看重的是自身的修養,而非一時一事的得與失。孔子說過這句話:“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世上許多事都是這樣,越害怕失去越容易失去。

患得患失,左右為難時,中庸處世採取的方法是“折中”。朱熹說:“凡物皆有兩端,中大小厚薄之類;於類之中又執其兩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後用之。”又說:“若與之二百則過,與之五十則少,只是百元便恰好。”意思是,所有的東西都有兩個極端,好比大小厚薄之類,在每一類中又可以區分它的兩個極端,透過量度得出它的中點,然後加以採用。好比給一個人錢,如果給他二百塊錢太多了,給他五十塊錢又太小了,那麼給他一百塊錢就是恰到好處。

只有你不怕失去與敢於得到,才是心理平衡的前提,否則你做出折中的決定也是困難的。

柳下惠,魯國的大夫,曾任士師,三次被國君免官。可他卻待在魯國。有人對他說:“你怎麼不離開魯國呢?”他回答說:“正直清白地做官,到哪裡去不會被多次罷黜?沒有正義感的做官,那又何必離開自己的國家?”孟子說:“柳下惠被免了官也沒有怨言,窮困了也不顯出可憐的樣子。”柳下惠在當時不被任用,沒有怨怒,處於落魄境地,也沒有可憐的樣子。他明白要做一個清白正直的人,勢必會遭到邪惡勢力的嫉恨,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但即便是個人利益遭受損失,也不能放棄自己的主張,所以能夠坦然對待自己所處的環境。

康熙即位的時候,剛剛8歲。按照順治皇帝的遺詔,由四個大臣輔政。其中一個叫鰲拜的老前輩,仗著自己掌握兵權,欺負康熙帝年幼,獨斷專橫。別的大臣和他意見不合,就遭到排擠打擊。

清王朝進關後,用強迫手段圈了農民大片土地,分給八旗貴族,鰲拜利用職權擴大佔地面積,還用差地強換別人的好地。他這樣搞腐敗,還不許別人有看法,誰反對他,他就誣陷人家大逆不道,給處死。

康熙14歲的時候,開始親自上班辦公。這時候,另一個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和鰲拜發生爭執。鰲拜懷恨在心,勾結同黨誣告蘇克薩哈犯了大罪,奏請康熙把蘇克薩哈處死。康熙不肯批准。鰲拜在朝堂上跟康熙爭了起來,大吵大嚷,很不像話。康熙非常生氣,但考慮到鰲拜勢力不小,只好暫時忍耐,把蘇克薩哈殺了。

從此,康熙決心除掉鰲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幾歲的貴族子弟擔任侍衛,這些少年個個長得健壯有力。康熙帝把他們留在身邊,天天練摔跤。鰲拜進宮,常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