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個,裝了一盒子;一塊五十年代買的英納格也讓他在表蒙上鑽了個洞,說是讓它透氣;一臺半導體經常被他掰爛,隔三差五就叫當時還在廣播器材廠的大姐拿去幫他修;他自制的釣魚竿有一大捆,三節套、四節套、游魚釣、車輪釣,各式各樣,在我看來沒有一根精緻適用的,他卻視為寶貝,不許我們動。
父親雖在單位是專政物件,無人理睬,而且從1968…1976年被剝奪了工作權利。但是背地找他看病的人多年來絡繹不絕,從沒斷過。他最讓我們不滿的一點就是為什麼從不知道利用這些關係,為我們撈點好處,使我們擺脫困境?他的迂腐,他的不肯也不善開口求人至死不改。
父親晚年最讓我佩服的一件事是他戒菸。那是四人幫倒臺後,他重新穿上白大褂的那天,他同時決定戒菸。為病人的健康,也為自己的健康,就只說一次,把五十多年的老癮一刀割斷,沒有絲毫拖泥帶水,也沒有半句豪言壯語,不借助任何輔助方法,就跟他從沒抽過煙一樣把煙戒了。我見過很多人戒菸。他是最爽利的一個。
父親不喜歡跟我們談自己,尤其跟我。一直到一九九六年,住在我一處,他看過我寫的一篇東西,才大概覺得我是一夜之間長大的,可以跟我說說話了。忽然跟我談起了往事。這時他的思維和說話都已很遲鈍了,津津樂道的也只是他年輕時的習武生涯、打架經歷。幾次三番,說起1947年因家族涉訟,他從重慶回到鄉里,跟仇家狹路相逢,雙方打嘴巴仗不過癮,三言兩語,便要動粗。父親練過太極拳,也學過些武術,加之氣憤,毫無懼色。於是站穩腳樁,擺開了架式。誰知對方不待開打,見陣勢不妙,拔腿便跑。每憶至此,父親臉上的得意,亦真亦幻彷彿回到童年。我們平素看他像個做學問的,卻原來他最得意的是講打架。但我們很少聽他講過他的政治生涯、學術生涯、職業生涯。父親曾記過大量日記。聞革時被抄走,下落不明。據他說裡面有他寫的檢查交代,有學術心得、文獻摘抄、病案驗方、日常瑣事,等等、等等。那應該是瞭解他的最好的資料,可惜渺無蹤影,成為我們的心頭之憾。父親1998年去世,享年94歲。我曾撰聯,感佩唏噓:
近百年,歷坎坷,嚐遍酸甜苦辣,始悟正道;
逾七秩,鑄佳業,不離望聞問切,終得成仙。
待續 74、岳父
74、岳父
74、岳父
書薇的家人雖不是黑五類正規軍(地富反壞右),但也屬21種人。講起她的父輩也是夠複雜的了。她生父楊蹊徑早年留學加拿大,獲工程碩士學位。歸國後先是各處教書。後在國民政府湘省教育廳任職。時值1944年,中日戰事最烈期間。日軍為打通湘桂通道,進逼國軍滇緬後方,發動衡陽攻防戰,時稱衡陽會戰,為抗戰後期最大一次戰役。處於湘桂交通要道的東安縣縣長一職臨戰出缺。誰都明白,此時此刻這決不是個肥缺。存亡危急之秋,岳父被指派為代理縣長,出生入死,組織軍民,協同主力部隊作戰。衡陽淪陷後,他曾作詩敘其事:
家仇國恥兩層憂,阻敵東安欲斬酋。
擊揖中流欽祖狄,鞠躬盡瘁恭卿侯。
忠奸順逆誰先辨,成敗利鈍我未籌。
自古蓋棺才論定,歲寒松柏見勁遒。
東安這段經歷,家愁國難同時襲來,其間許多事,想必極為複雜,以至有“忠奸順逆”“成敗利鈍”難辨之慨。但我相信他是無愧家國的。此詩寫于衡陽淪陷後一月,顯然不是供發表的。因為戰事失敗,無功可表,所以它必是在舒吐真情。其間悲歌正氣,完全是言為心聲。事實上,書薇也是從父親遺物中看到這首詩的,並非從什麼宣傳資料中得來。萬不料,建國後,肅反時這期間的一件事被他17歲,追求“進步”的親侄女(願上帝寬恕她)揭發成了罪狀,把某次槍決漢奸之事,說成他解放前有血案。為此,人民政府判他坐了十年牢。其實撇開這件事的性質不談,光這件事的可信性就是個大問題。當時他一個縣長無權判處任何人死刑,那時也還講點法制,必得透過程式。然而不容分說,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抓你,我肯定不會犯錯誤;不抓你,我有可能犯錯誤。那就抓。這就叫極左。代理八個月的戰時縣長,不惟有功,竟至罹禍,他心裡的冤屈不知有多大。
抗戰勝利後,岳父即赴東北,擔任過長春市教育局長。旋又復轉任職湘省教育廳。1949年,時局飄搖,省主席程潛召集各部密商起義之舉。教育廳長李祖蔭因病告假,岳父代行主事,參與起草和平起義宣言,通電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