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明君,仍可大有作為。
齊國地不及楚秦寬廣,卻佔據了天下最富庶的海東之地,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人口僅次於楚國,有六百萬之多,自齊威王取代了魏國霸業稱霸中原後,一直保持著強盛的國勢,經歷宣王一代,國力愈增。
西陲的秦國則透過商鞅變法迅速強大了起來,向北攻取了魏國的西河郡和上郡,向東蠶食韓魏和周室膏腴之地,南面則先後攻下楚國的漢中和南郡,又吞併巴、蜀二國,方成了今日的赫赫國勢,人口達五百餘萬,雖不及齊楚,卻以兵威而著稱。與齊國各據東西二極,驅韓、魏、楚三國爭霸中原。
而趙國卻有著先天不足,地處北方偏僻之地,許多地方都是地廣人稀,人口的稀缺向來是趙國的致命傷。南下中原的道路又被齊和魏韓堵死,西邊有強秦,北面有燕國和三胡,胸口還有顆大釘子中山國,可謂是舉步維艱。
趙雍雖然透過胡服騎射迅速壯大了趙國的軍事實力,但其國資的不足仍然不是短期內就能夠解決的。增加口人無非就是兩種途徑,一種是鼓勵生育,由官府倡導獎勵多生產人丁。當年越王勾踐為了復仇吞併強吳,正是透過這種方法臥薪嚐膽,緩緩壯大了國勢,最終擊敗吳國,稱霸中原。但這種方法雖然穩健,缺點確實太慢,沒有二十多年的時間很難看出成效。
另外一種就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那就是透過戰爭的手段吞併其他國家的國土,直接將曾經的敵國人口為自己所用。秦國正是透過這種方法不斷蠶食韓、魏、楚三國的國力,此消彼長下方成就了王霸之資。趙雍選擇的正是這種方法,攻取的物件卻有別於秦國,而是換成了北方樓煩、林胡二部和白狄建立的中山國,再不斷蠶食三國之後,趙國的人口才勉強超過了八十萬戶,三百六十萬多人的人口,但仍然遠遠落後於秦、齊、楚三國。
但這次在得到樓煩和林胡歸附後那就大大的不同了,若算上已經志在必得的中山殘餘之地,趙國的人口將一舉突破四百萬大關,與秦國相差不大,將魏韓燕三國遠遠的甩在身後。況且趙人善戰,單兵的作戰素質遠遠強於楚、齊,也只有秦國能勉強和他有的一拼。這樣趙雍併吞四海、兼併八荒的理想便有了強勁的後盾。
當然,這些的前提是趙國能夠很好的消化掉這些新依附的胡人們,避免得而復失,甚至是反目成仇的情況出現,這便成了考驗趙國當政者最大的難題。
至少目前來看,趙雍針對胡人的一系列措施仍然是非常成功的。
當樓煩和林胡回遷內地的訊息傳遍二部時,二部的子民皆齊齊歡呼,甚至不少上了年紀的戰士為能回到故土而歡喜的流出了眼淚。
久居寒苦之地的胡人和華夏族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他們畢生所追求的不過是食能果腹衣能蔽體,對他們來說人生最大的事情不過是為了自己和家人能吃上飽飯。他們好戰是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而富庶繁華的中原無疑成了他們夢寐已久的家園,立足中原成為了胡人們世世代代的夢想。之前的鬼方、山戎、北狄,如今的樓煩、林胡、東胡,都在為這個夢想所努力著。
但以農耕文明為主的華夏族對於這些遊牧部落卻有著強烈的優越感,他們鄙夷這些蠻夷,將他們視為洪水猛獸,春秋齊晉等大國但凡稱霸,所打出的旗號都是尊王攘夷,以號令諸侯征討戎狄為榮。胡人們一次次嘗試進入中原的舉動就被無情的粉碎,要麼選擇繼續待在寒苦的北地草原,要麼就像建立中山國的白狄人一樣,脫下傳統的服飾,全面接受華夏化。
可如今趙雍卻給了他們第三種選擇,他們可以保留自己的文明和習俗,甚至仍然按照以前一樣的自我治理,需要付出的僅僅是尊趙國為尊,臣服於趙王成為他名義上的子民。想問題簡單的胡人並沒有多想,只是出於本能反應的歡呼、慶祝。
至於加入趙國騎兵隊伍,這個條件更是讓他們欣然接受。要知道趙國騎兵的高貴的地位和優厚的俸祿早已經傳遍了整個草原,趙國騎兵的精銳和悍勇更是讓他們羨慕不已,但凡有志向的胡人勇士都渴望著加入這麼一支傳奇的部隊。
真正能看出其中危機的只有胡人中少有的智者,但他們的異議很快就淹沒在一片贊成聲中。
當趙雍滿面春風的回到軍中時,震天的歡呼聲幾乎將整個營地揎起。趙軍士兵們拔出了佩刀,向胡人一般興奮的仰天長嘯,口中高聲喊著萬歲,瘋狂的湧向他們偉大的王。以致於趙信他們幾乎被興奮計程車兵擠扁,下馬拼命的推攘著人群才勉強護送著主父回到了中軍大帳。
這是一個奇蹟,一個如同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