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在海鑽平臺上,一邊聽阿蒙森給他講述一些敖德薩號和指揮官號的詳細情況,讓他能對這兩艘船和整個造船業都有一個大概的瞭解,順便也讓洪濤那顆強烈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
洪濤這也是第一次搞清楚,按照他這個總設計師的思路建造和改裝出來的這兩艘大傢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奧德賽號,也就是這座半潛式海鑽平臺,經過整體改裝和加固之後,平臺會被加長15米左右,為此原來的8根立柱支撐要變成10根立柱支撐。從外表上看上去,它就像是一個多腿、粗腿的怪物,方方正正的趴在船臺上。
按照阿蒙森他們的設計,最終這個平臺會有60多米寬,5萬多噸重,50多米高,十根粗壯的支撐腿分成兩排,分別站立在一個潛艇形狀的大浮筒上,就像是把一個高腳屋建在了一個巨型雪橇上,有點頭重腳輕的感覺。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那十根粗壯的支撐腳最細的直徑5米,最粗的直徑8米多,它們的裡面和下面的浮筒一樣,都是分成了很多個艙室的,並且有全部由計算機控制的閥門連通。
當需要在海面上行駛時,這些支撐腿和浮筒裡面的海水就會被高壓空氣壓出去,然後依靠浮筒和支撐腿的浮力,讓整個平臺大部分全漂浮在海面上。這樣就可以利用浮筒上的4個主推進器來航行了,速度最快只有10節,不過對於一個5萬多噸的怪物來說,這個速度一點兒都不慢。要是海況允許,還可以僱傭拖船來拖著它前進,速度還能再快一些。(未完待續。。)
一千零二十二章 失去的輝煌(1360月票加更)
當需要在海面上行駛時,這些支撐腿和浮筒裡面的海水就會被高壓空氣壓出去,然後依靠浮筒和支撐腿的浮力,讓整個平臺大部分全漂浮在海面上。這樣就可以利用浮筒上的4個主推進器來航行了,速度最快只有10節,不過對於一個5萬多噸的怪物來說,這個速度一點兒都不慢。要是海況允許,還可以僱傭拖船來拖著它前進,速度還能再快一些。
當發射平臺抵達目的地,需要進行定位時,支撐腳和浮筒上的閥門就會開啟,讓海水湧進去,把壓縮空氣擠走大部分。利用海水的重量,讓整個平臺可控的下沉20多米甚至更多。具體下沉幅度要視當時的海況,由計算機算出一個最合適的深度。這樣一來,平臺的一多半沉在水下,重量又非常大,本身就已經很穩定了。
但這還不夠,這時安裝在支撐腿和浮筒上的二十多個依靠電力驅動、由計算機控制的全方位驅動器就該開始工作了。根據由gps系統提供的準確資料,計算機和感測器會密切配合,透過那些全方位驅動器向不同方向的轉動,把整個發射平臺穩穩的固定在海面上的某一個座標上。上下顛簸幅度最小不超過3厘米,前後左右位移最小不超過5厘米,完全可以達到火箭發射的要求。就算在5級風浪的惡劣天氣中,依舊可以把這個幅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很是神奇。
其實在赤道無風帶裡,能趕上5級風浪的時候真是太少了。這裡全年的平均風力還不足3級,要不怎麼能叫無風帶呢。這個滋味洪濤當年環球航行的時候不止一次嘗試過。按照他的意思,都多餘安裝那麼多全方位驅動器。能省很多錢。但是那些科學家們比他可嚴謹多了,他們都是按照最高標準來計算的,在這方面洪濤一個字兒都沒多廢話,自己一個大外行沒資格去指手畫腳。
那艘指揮官號並不在斯塔萬格的造船廠裡,它的建造地點在蘇格蘭,那裡才是克瓦納集團最大的船廠,這個挪威造船企業的總部並不在挪威,而是在英國倫敦,也不知道是怎麼考慮的。指揮官號比奧德賽號要苗條的多。但是長了不少,足有200米,寬度卻只有30米多點兒,排水量只有奧德賽號的一小半,2萬噸出頭吧。
之所以要造這麼長,主要是為了在底艙裡騰出一個足夠長的空間,用來安裝和儲藏最多3枚運載火箭。至於為什麼要弄3枚火箭在船上,列文說這叫有備無患,萬一兩個發射任務的時間太近的話。就不用讓指揮官號在全球跑來跑去的去運載火箭了,可以一次性運3枚,發射完一個直接調整一下發射臺上的裝置,就可以接著發射。
愚人節那天。列文帶著洪濤去了機場,他說要去烏克蘭的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廠,對於他的話。洪濤深表懷疑。不光因為這一天是愚人節,主要原因是一個前蘇聯最大的軍用造船廠。怎麼會讓一個美**工人員隨隨便便的進入呢,即使解體之後歸了烏克蘭。應該也沒這麼寬鬆吧。
但是這架專機還真的降落在了烏克蘭的尼古拉耶夫市裡,從酒店的窗戶向南望,就可以看到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