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部分(2 / 4)

小說:重生潛入夢 作者:老山文學

候,二環路上還沒有地鐵,具體是那年修的地鐵二號線洪濤記不清了,但是他知道肯定是在他上了小學之後的事情,因為修地鐵的時候二環路邊上被整個刨開了,變成了一道大溝,嚴重影響了他帶著他的小隊去地壇公里裡玩耍,結果他帶頭從大溝上面的一跟鐵管子上爬過去,讓施工的工人給抓住了,告到了學校裡,結果好不容易混上的小隊長一道槓也給擼了。

那時候的二環路也沒後世裡這麼寬,更沒高架橋和立交橋,就是一條普通的馬路,兩邊都是那種木頭做的電線杆子,上面刷著黑乎乎的瀝青油防腐。過了二環路就是護城河,和二環路一樣,那時候的護城河也沒有水泥堤岸,就是一條破河溝子,不到1米深,兩岸都是兩個人環抱的大柳樹,相隔幾米就是一棵,沿著河岸一直延續下去,一眼望不到邊。

這種柳樹老人們都叫官柳,剛開始洪濤也是這麼跟著叫的,後來長大了,他無意中想起這個名字,還特意跑到網上查了查,然後才明白,官柳根本不是柳樹的種類或者名字,而是對官府種植的、或者成批種植的柳樹的一種俗稱,據說這個名字的由來可以上溯到晉代。

地壇公園就在二環路外邊一點,當時還不叫公園,就叫地壇,這是清代皇家祭拜土地神的地方,解放之後改成了公園,但是不像北海、中山公園、頤和園那樣是北京市民公認的公園,基本沒什麼人來這裡,也沒有賣門票的,就是一個大荒園子,四面有高高的磚牆圍著,誰想進誰進。公園南門外就是一片空地,左右兩邊都是軍營,一座小鐵橋就建在這裡,正對著地壇公園的南門。

那時候的人沒有晨練這個習慣,大多數人都要早起上班,留在家裡的不是老頭就是老太太要不就是小孩子。而且那個年代大家剛剛能吃飽飯,肚子裡沒啥油水,也沒人擔心會得什麼糖尿病、痛風、高血脂之類的富貴病,連胖子都少。

至於說早上起來跑跑步、打打拳、跳跳舞什麼的,不是一個人沒有,但是非常非常少。因為活動多了肚子就會餓的快,家裡又沒啥零食可以吃,一般家庭一天就是三頓飯,頓頓吃得精光,不趕上過節過年,根本就沒有可以吃的東西,所以很少有人會閒的沒事跑公園裡鍛鍊身體。

但這並不是說當時的人不注重身體鍛鍊,正相反,當時的人比現在要熱衷於體育運動。只要是正規的單位,不管是機關、廠礦還是學校,每天上班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站到操場或者空地上去做廣播體操,每天只要到了8點鐘左右,你就聽吧,到處都是電臺裡放的廣播體操音樂。

而且那時候的工會也不是光發電影票和婦女用品,他們會組織各種各樣的體育比賽,有系統內部的、街道之間的、警民之間的、軍民之間的,乒乓球、羽毛球、籃球、排球、足球這些運動隊伍,每個單位都有,而且水平不低。在80年代的時候,很多國家隊裡的隊員,都是從各個單位廠礦抽調上去的,湊一起捏合捏合就是國家隊了,那時候才叫全民健身。

今年的地壇公園裡很熱鬧,還沒到正門呢,就能看到公園門口的人出出進進,什麼模樣的都有,什麼年紀的都有。這些人不是來公園裡鍛鍊的,他們的家就住在公園裡,準確的說是他們臨時的家,或者叫地震棚。

地震棚這個名字,生於70年代的北京人都會清晰的記得,因為它是那個時代北京的一個城市特徵。為什麼叫地震棚呢?就是因為76年唐山大地震也影響了到了北京,雖然房倒屋塌砸死人的情況很少,但是很多老房子都出現了裂縫。市政府怕再遭受餘震,於是就調撥了很多木材、油氈之類的建築材料,由街道統一安排,在空曠的地帶給老百姓搭建臨時住所,讓大家先搬到臨時住所裡忍一些時間,等地震的餘波完全過去再說。

由於地震是發生在7月,正是夏季,所以地震棚也不用蓋那麼複雜,幾根木方子或者杉篙一豎,上面搭一塊雨布,用繩子綁上大磚頭一壓就ok了,主要是為了防雨,不用防寒。

當時的北京城區裡基本沒高樓,空地也多的是,每個街道都是就近選擇搭建地震棚,洪濤他們家距離地壇公園近,這裡已經空曠得不能再空曠了,所以他們街道的地震棚就搭在地壇公園裡。洪濤還記得他小時候最喜歡到地震棚裡住,因為地壇公園裡好玩啊,到處都是大樹,白天躲在樹蔭下面也不熱,而且這裡有各種各樣的小孩玩具,比如說漫天飛舞的蜻蜓、從早叫到晚的知了、把窩就建在樹上的喜鵲和老鴰、牆縫裡的蛐蛐、草叢裡的螞蚱等等。

可是洪濤記得他只在地震棚裡住了2天,然後就被老爹給揪回家了,因為姥姥家的院子以前是個廟,房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