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般都在商店門口拉活兒,就在東四一代,你要想找我就問其他蹬車的,一提那二爺他們都知道。謝謝你今天請爺爺喝酒啊,下次爺爺請你吃大雪糕。”老頭揚了揚手中那少半瓶二鍋頭,哼哼著戲詞蹬著車走遠了。
透過和這個老頭的聊天,洪濤才知道原來玩蛐蛐還有那麼多的講究,遠不是抓一隻蛐蛐,放玻璃瓶子裡,再扔進去幾個扁豆豆子就成的,其中涉及到的器具、知識、手法就是一門學問,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
洪濤現在也就是了解了一個皮毛,離玩還遠著呢,連紙上談兵都還算不上呢。簡單的總結起來,玩蛐蛐這個玩字兒,大體上可以分成三大塊,分別是收、養、鬥。
這個收裡面包含了捉和買,捉蛐蛐的季節在秋天,從立秋那一天開始,玩蛐蛐的人就會有事沒事的跑到東四牌樓轉一轉,因為那一帶是bj玩鳥的人的聚集地,每到秋天,鳥兒就會換毛,必須喂活食增加營養,所以那塊地方每天都有賣活螞蚱和活油葫蘆的,用來喂鳥。這些玩蛐蛐的人只要看一看油葫蘆的個頭,就知道蛐蛐們大概脫了幾層殼,到沒到最好的捕捉時間。
抓蛐蛐需要一些簡單的工具,首先要有一個銅絲編的罩子,外形就像一個漏斗,有個把子,看到蛐蛐之後,可以把蛐蛐扣在下面,然後衝著裡面吹一口氣,蛐蛐就會順著頂端的小通道爬上去。這時需要用一個硬紙筒套住通道口,紙筒的一端封死,等蛐蛐爬進去之後,把紙筒另一端再封死,蛐蛐就困在裡面了。這個紙筒不能太粗,粗了蛐蛐會在裡面轉身爬出來,講究一點的還可以用粗細合適的竹筒代替。
另外還得備一個窗紗做的小籠子,掛在腰上。這些紙筒或者竹筒就放在籠子裡,籠子外面蒙上布,防止把蛐蛐曬死。太陽太毒的時候,還可以抓一把草放進籠子裡,給蛐蛐降溫。不過要注意,每個蛐蛐都必須單獨放在一個竹筒或者紙筒中,否則你還沒回家,蛐蛐們在籠子裡就已經開始掐架了,到家之後就是一籠子屍體。
早秋的蛐蛐們還沒有挖洞,就藏在草叢裡,一邊走一邊用腳把草扒拉開就能發現。如果入了秋之後,蛐蛐們都開始鑽洞了,這時你就得帶上一把特殊的工具,叫做釺子。釺子的前端是用木鑽頭的做的。這玩意怎麼用呢?當你發現了蛐蛐的叫聲,走到附近時它就會鑽進洞裡藏起來,然後你就用鑽頭在蛐蛐洞旁邊往土裡鑽,一邊鑽一邊小幅度的搖晃,洞裡的蛐蛐受驚之後,就從洞裡跑出來了,正好落入洞口扣著的銅絲罩裡。
除此之外,還要帶一個手電筒,有些蛐蛐住的環境太複雜,白天不好逮,萬一它一跳鑽到牆縫、石頭縫裡就找不到了,所以這些蛐蛐不能硬抓,只能在白天看好它的洞,等凌晨的時候再來,這時它已經回洞睡覺去了,用釺子一紮一個準兒。
抓蛐蛐的時候,要先看地勢,不能離水太近,蛐蛐為了自身安全,不會住在水邊上,這樣萬一一漲水,它就淹死了。另外溝壑是蛐蛐喜歡待的地方,一般那裡的蛐蛐要比平地多。bj東直門外的東壩河、西直門外的蘇家坨都是解放前盛產蛐蛐的地方,出自這兩個地方的蛐蛐個頭大、質量好,比來自sd的蛐蛐身價都貴。
親自去抓蛐蛐很累,所以很多人吃不了那個苦,只能選擇買蛐蛐。從哪兒買呢?早年間北*京的四九城都有賣蛐蛐的,以朝陽門、東華門、鼓樓灣、西單、西四商場、菜市口、琉璃廠、天橋等處為多。一般都是在路邊鋪塊布,上面放著一大堆竹筒,便宜的幾分錢一個筒,碰到什麼算什麼,貴點的可以開筒看,滿意了再買。不過這些東西在特殊時期時期已經被打倒了,銷聲匿跡,所以想買也沒處買去。
由於玩蛐蛐的過去都是旗人或者富貴人家,所以基本都集中在北*京和tj附近,故此,蛐蛐也就被按照產地分成了兩種。凡是產在北*京周邊地區,包括tj的,都叫伏地兒蛐蛐,意思就是本地的,除此之外就是山地蛐蛐,意思是sd來的蛐蛐。
此外蛐蛐還按照功能分成了鬥蟲兒和鳴蟲兒兩種,鬥蟲就是用來打架的,要求個頭大、頭大、脖子粗;鳴蟲則是用來聽聲音的,長什麼樣兒無所謂,只要求叫的聲音好聽。
不管是抓也好,買也罷,有了蛐蛐之後才只是玩蟲的開始,如果你養不好,好蛐蛐也會變成次蛐蛐。所以養是玩蛐蛐裡面一個最重要、最繁瑣、也最有樂趣的工序。
七十一章 行家
靠紗也是bj的叫法,在南方又叫香雲紗、莨紗、雲紗,是一種手工製作、植物染色的真絲織品。這玩意製作工藝很複雜,又全是手工操作,所以越來越少見了,只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