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壯闊的7次下西洋(歷時28年,涉及亞非37個國家和地區),竟有5次到達馬六甲,每次即率領官兵駐紮在三寶山上。鄭和船隊駐紮在馬六甲海域期間,沒有佔領馬六甲一寸土地,甚至一芥不取,是名副其實的和平使者。鄭和還護送馬六甲蘇丹祖孫三代朝貢往返,並對入侵的鄰國軍隊進行調和,消滅了大海盜陳祖義的侵擾,還在當地建立了許多軍事設施,制訂了一整套警衛制度,為馬六甲王朝奠定了關鍵性的基礎。此後,馬六甲臣民在百多年來均過著安居樂業的美好日子,併成為當時東西貿易活動的主要商港,馬六甲王朝亦很快成為東南亞經濟繁榮的國家。所以,當地人民至今仍對鄭和頂禮膜拜,鄭和在馬六甲的事蹟家喻戶曉。
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開闢了大西洋至印度洋航線。1869年,蘇伊士運河貫通,大大縮短了從歐洲到東方的航路。馬六甲海峽的通航船隻急劇增多。
近年來,過往馬六甲海峽的船隻,包括集裝箱貨船、油槽船、遊艇等,每年達8萬~10萬艘(每天有200~300艘),佔世界海上貿易的1/4到1/3份額(大多數為油輪,佔世界近一半),與其南部的龍目海峽、巽他海峽和望加錫海峽成為僅次於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的世界最繁忙的航道之一,歷來有“東方的直布羅陀”之稱。日本從中東購買的石油,絕大部分都是透過這裡運往國內的,故常稱馬六甲海峽是其“海上生命線”。隨著中國的經濟崛起,經過馬六甲海峽的中國船隻更多,幾乎佔所有經過這裡的船隻的60%。而各國的海上競爭,又使得它成為“慾望之峽”。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馬六甲海峽概況(2)
曾經,這裡是一個“和平門”。英國作家伊莎貝拉·伯德在遊記裡這樣描繪馬六甲:“在許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