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置迷局。
清廷令多爾袞這等威名赫赫的統帥,率領一萬多軍隊,號稱十萬,在寧遠邊境挑釁。使得寧遠邊境四萬關寧軍一線部隊,枕戈待旦,陷入緊張氛圍中。
與此同時,阿濟格卻是悄然率領著2萬滿洲八旗,並且在沿途中召集更多的蒙古部落的炮灰,組織十萬大軍,發動第三次入塞伐明軍事行動。
大明長城防線顯得靜悄悄,無人知曉滿蒙十萬大軍,如一把鋒利的匕首,準備再次插入大明腹地。。。。。。。
第八十一章 虜變(三)
崇禎九年五月十二日。
錦衣衛將滿蒙軍情,上報給皇帝后。
崇禎迅速召開了朝會,道:“錦衣衛獲得情報,今年四月份,後金北虜皇太極稱帝。改國名為清,宣稱要以水德克我大明火德。。。。。。”
“該死!”
“賊虜野心!”
“呸,夷狄之邦,也想圖謀我華夏江山正統!”
朝臣紛紛唾罵!
哈赤公然叛明,也沒有臉皮稱帝,而是稱汗。大汗、可汗之類的,在中原人看來,也不過是塞外一個酋長而已,難登大雅之堂。
而皇太極建立滿清,並且稱帝,性質就不一樣了。帝的含義是天下共主,接受萬國來朝的存在。
亞洲自古以來,只有統一中國的雄主,能配稱帝。
如果中原王朝強勢,那麼周邊的那些國家,除了選擇接受朝拜,和被征討之外,沒有其他的選擇!所以,自秦漢大一統之後,周邊國家一看到中原出現大一統的皇帝,條件反射一般,前來稱臣。
什麼?你說日本有天皇?問題是,自古以來,天皇大約等同宗教文化領袖一般,只有象徵意義,而從未有過真正的皇權。日本有實權軍閥,隨時可以找個一個天皇家族血統的人,宣佈封其為天皇。日本戰國時期,一堆的軍閥,手中控制的天皇數量不要太多!哪怕是豐臣、德川對峙時期,也是各自弄了名天皇作為擺設。日本的幕府將軍有冊封天皇的權利,天皇可沒有指定誰做幕府將軍的權利。
否則,日本歷朝也不會跑到中國皇帝這邊要冊封。
比如明朝與日本蜜月時期,便冊封過不少的日本國王。最後一個被大明冊封為日本國王傢伙,名叫做豐臣秀吉。也是藉助成功討要到大明冊封,使得豐成秀吉聲望大漲,逐漸成為日本最強勢的軍閥。
不過,豐臣秀吉當初稱霸日本後,居然想要征服朝鮮,以朝鮮為踏板,獲得窺視中原的資格。之後,豐臣家的日本國王封號,自然是被廢掉了。
至德川幕府時代,德川家一直希望大明冊封其為日本國王,這樣才使得其統治權名正言順一些。
不過,大明朝皇帝,一直不理睬德川家的請求而已。
崇禎令人肅靜,後又道:“皇太極稱帝之後,軍事動作頻繁。多爾袞在遼東挑釁,阿濟格率領軍隊,消失在蒙古草原,諸位大臣,對此有何看法?”
兵部尚書張鳳翼,沉聲說道:“臣認為,多爾袞在遼東搞動作,有關寧軍應對,不足為患。而阿濟格的目標可能是我大明京師,應該動員邊軍,多家防備。除此之外,應該調集各鎮兵馬前來京城,以防不測!”
崇禎二年和七年,兩次虜變,給大明北方造成了巨大的震動。山西、山東、直隸等地,被屠戮的元氣大傷。
而每次韃子退兵,為平息民怨,都需要借用一些官員的人頭,平息民怨。
兵部尚書顯然是最容易背黑鍋的大臣,比如袁崇煥被斬的時候,不但的關寧軍的督師,而且還是兵部尚書。
為了避免韃子入關造成的一系列負面影響,張鳳翼不得不成為主戰派。。。。。。
聽聞兵部尚書張鳳翼軍事動員的建議。
有人贊,有的罵。更多的則是觀望,用不發表觀點,來避免引火燒身。
戶部尚書侯恂卻是愁眉苦臉道:“今年,各地旱災、蝗災嚴重,大明免稅的各縣,已經達到200餘。如果調動各地兵馬,戶部的恐怕沒有足夠餉銀支援。。。。。。”…;
這侯恂雖然本事不大,但是非常摳門和精打細算,在侯恂的任期內,儘管大明朝財政連連發生天災兵禍,但是朝廷還是勉強能夠維持運轉。
當然了,侯恂本身在歷史上,名氣不響。而他的兒子侯方域卻是大名鼎鼎的“明末四公子”。
崇禎說道:“戶部有多少糧食和銀子?”
侯恂苦著臉道:“眼下只有剩餘7000多兩現銀,此外太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