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3 / 4)

小說:半輪秋 作者:僻處自說

有因軟弱無能不勝其職的,不說他蠢笨缺才,而說“下官不職”。這裡的換個說法,顯然是為“尊者諱也”,“顯者除也”!高官顯貴們的種種劣跡敗行,自然可以淡化得“青山隱隱,流水悠悠”了。

近讀曾國藩,方知這老傢伙也是一個善於“換個說法”的修辭老手。他自與農民起義軍作戰以來,受挫嶽州,困頓靖港,兵敗九江、湖口,亡命三河等地。作戰中多次險些被擒,總要投水自殺,然而他給朝廷的奏章中卻這樣寫道:臣下起兵數年,與粵匪作戰,雖連連受挫,危時元氣大傷,險時全軍皆寒……然則,臣等湘軍依然披堅執銳,屢敗屢戰是也……看看,這“曾文正公”將他與農民起義軍作戰中的真實寫照——“屢戰屢敗”,顛倒兩字,換成了“屢敗屢戰”,這“曾剃頭”百折不撓、英勇頑強的形象,也就活靈活現地展示於龍廷之上了。太平天國起義失敗的原因,我們姑且不去論它,但“曾堂大人”玩起文字遊戲來,真是一把好手啊!

“*”中“換個說法”的苦頭,我們也吃得不少。本來是“閉關自守”、“關河空鎖祖龍居”,我們卻叫它“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外國的月亮豈比中國圓”;本來是民不聊生,經濟到了崩潰邊緣,我們卻贊它“形勢大好,一年更比一年好”;一大批老幹部、科學家被關進牛棚,下放勞動,我們卻稱他是“走與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這種“換個說法”的實質,誰不知道是巧言令色,*民意,強詞奪理,粉飾太平。然而實在悲哀的是,我們中許多人照樣“風擺柳”似的跟著說了、喊了、寫了、實打實招了……

今天,撥亂反正已多年,我們當然不能容許這種“換個說法”的現象繼續下去——

某黨委書記*作風差,獨斷專行。黨內*生活會上,我們總不該這樣說:“好書記喲!辦事有能力,說話有魄力,拍板有威力。”

某單位形式主義盛行,花花點子迭出,事故案件暴起,這單位的領導年終總結時,總不該這樣講:“我們幹事情,有時注重了工作過程,而忽視了工作效果……”

某些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給要員送紅包,獻重禮,分股票,這些人辦事時也總不該這樣恭謙:“一點辛苦費,小意思,不成敬意啦!”

某領導進KTV包間醜聞傳開,調離單位後,繼續黨內做官。群眾義憤大,主管人總不該這樣開脫:“他是去過不應該去的地方,是有一些不夠穩妥呀!”

……

“換個說法”花樣繁多,變化無窮。如周易,比周易易學;似魔方,比魔方迷人。要治它,我也有良藥三劑——

思想武器——實事求是。

修辭手段——直言陳述。

化學藥品——衝相顯影液。

。。

“顛倒”的藝術

在思維活躍的年代,最能活躍思維的恐怕莫過於“顛倒”這門藝術了。

一些裝潢古樸的餐館茶樓的門楹上,常常高懸著這樣的對聯:“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乍一看,意境高遠,文采斐然。細觀之,那下聯不過是上聯文字的顛倒排列。但這一顛倒卻“顛”出了新意。“倒”成了絕唱,至今眾多店主依然鍾愛不捨。

顛倒得最夠水平、最見威力要數康熙皇帝了。一次,康熙出遊踏春,指著路旁一尊石人問道:“此石人何名也?”隨行的一位翰林學士或許是頭遭伴駕未與皇上混熟,心慌口亂;或許是似懂非懂又不敢不答,便隨口應道:“仲翁。”康熙也不言語,次日早朝議事完畢,帝便起身拂袖回宮,不想御座上翩然飄下一道聖旨:“翁仲如何讀仲翁,想必當年少夫功。從今不得為林翰,貶爾江南作判通。”

這康熙大帝把“翁仲”、“功夫”、“翰林”、“通判”全部顛倒一遍,成了一首有名的“顛倒詩”,並且貶了這翰林學士的官職。

顛倒的威力,僅此而已嗎?非也!

記得一年我去蘇州開會,閒暇上街逛遊,見其絲綢製品多姿多彩,頓萌購買之心。問一攤主:“這件襯衣多少錢?”答曰“93元”,我順口還價“39元”。攤主瞥我一眼,譏諷之意分明。我扭頭便走,他卻溫和叫住:“再添點錢嘛!”我分文不添,他39元居然賣了。同行的朋友說:“買住了,好便宜喲!”我暗喜有幸——誰知迎面一家大商店裡也掛著同樣品牌的襯衣,質量式樣一模一樣。我頓時醒悟,這襯衣原本只值“39元”,順口一“顛倒”,還其本來價位罷了。原來,中國古往今來多少事情已被人顛倒了,誇大了,縮小了,還有的看走眼了,如果我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