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四百多米。實際上他們沒有看準確,因為不止嘛。那是一座山垮下來,結構雖然我們不很清楚,但是至少地震的衝擊力很大的,山的結構應該是比較緊密的,加上有四百多米厚,應該是不會決堤的。水最高的高程會淹到距876米這個高程大概二三十米左右。最大的威脅是堰塞湖裡面的腐水,水質特別惡劣,下來可能要對下游造成很大的汙染。湖面上的漂浮物太多,當時沒辦法打撈,根本沒工具打撈。即使打撈上來了,你要把它搬上幾十米山上,沒有工具,又沒有汽車,根本沒辦法,不現實。它可能在堰塞湖壩上形成一層厚二十到三十米、高兩到三米,不超過五米這麼一個漂浮物組成的壩,這個壩決堤下來應該接近上千萬立方,因為上面越來越高,它的容量越來越大,可能上有千萬立方。
周玲:您說那個漂浮物壩會決堤?
張康奇:漂浮物壩會決堤的,但是山體的壩不會決堤。……當時我給他們做了這種判斷。然後我說,根據我每天觀察的情況,下雨的話,也要一週以上,不下雨,十五天到二十天,才會決堤,而且這個雨還要是暴雨。所以縣上對這個情況很重視。北川當時去不了,沒有人敢去。對縣城的救援,當時隨時都怕堰塞湖這個大壩決堤,我們彙報了,他們就瞭解了這個情況。當時我還把我們所有幹部家屬在北川的情況都給領導彙報了。我們幹部的家屬都在北川,現在生死不知。我們出來就可以打電話了,和家裡面聯絡不上。當時我有一個哥哥,給我打來電話,說我家裡的人全部遇難……當時呢,我就……我就給他們寫了一張單子,包括我們所有的幹部家裡人,請求他們代為搜尋。那天晚上日本搜救隊過來了,準備晚上下去(下縣城),縣上宋書記對我說:你就帶他們去搜救。但是出來以後下大雨,沒辦法去了。第二天一早,宋書記親自去給我們聯絡了部隊。部隊就是老山團呀,他們馬上組織了53個解放軍,跟我們一起進山。當時日本搜救隊要準備進城了,宋書記對我們說:我們重新派人把部隊帶過去,你們(包括我和另外一個幹部)下(縣城)去搜救你們的家人。我們怕他派的幹部不熟悉情況,解放軍又迷路,我們兩個就決定不進城去搜救家人,在這種情況下,把解放軍儘快帶進山裡。但是走了大概有十公里左右,我們也跟不上了。因為第一天急行軍,我們只用了五個小時,比解放軍還快,太累了。我們就給他們說,沿途應該怎麼走,我們在後面跟著。我們說,到那個地方,如果你實在找不到,你們就在什麼地方等我們。他們(鄉上的人)也知道我們第二天會把部隊帶過來的,所以他們也有一些準備。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張康奇訪談錄(12)
我們那天是早上九點鐘出發的,下午接近四點到達,走了七個小時。等我們到的時候,武警和解放軍已經用他們背的通訊工具和直升飛機聯絡上了,用紅旗把直升飛機搖下來了。然後我們的重傷員一批一批地都轉移出去了。解放軍來了以後,我們的轉移工作都是解放軍在做,他們有通訊工具進行銜接。當時我們沒有電話,縣上也沒有電話,衛星電話都沒有,所以我們根本沒有辦法,只有部隊來了才有“北斗星一號”可以聯絡,我們的情況就隨時可以傳遞出去了。解放軍來了,我們一起紮了很多木筏,到湖對面,那時候才有辦法下去查災。也就是說到了19號,其他村莊才有辦法去。
周玲:你的重傷員什麼時候轉移完的?
張康奇:18號就已經差不多了。
周玲:當時你們那裡除了部隊以外,還有沒有別的救援隊伍?比如醫療隊之類的。
張康奇:當時部隊帶了53個人,中間就有衛生員,是陸軍昆明醫院的。但是衛生員也沒有器械,只能進行簡單的處理,然後送走。根本沒辦法,因為野戰醫院進去不了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安排幹部、解放軍下去查災。搜救重傷員,轉移到我們那地方,因為我們那地方有停機坪呀,其它地方還沒有開闢停機坪。然後再轉移到任家坪。
周玲:你開始畫的那個停機坪後來能夠降落直升機嗎?
張康奇:能夠。但是第一次降直升機,發現那個停機坪太小了,我們就擴了一下,因為兩邊是莊稼嘛。按我的感覺,它直徑是20多米,小型直升機是可以降下來的,主要它兩邊有點樹,稍微有點擋。
周玲:第一次直升飛機降下來是什麼時候?
張康奇:是18號。……所以呢,我們就把19個村,用了三天時間全部進行清理。包括死亡情況,傷員情況,房屋倒塌的情況,群眾轉移的情況,全部都進行了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