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以及經典程度,很容易就會大爆。
去年,徐光頭的《人在囧途》,還有另一部小成本輕喜劇《夜店》都獲得成功,難不成小品王的小品還比不得上這兩部?
話說,之前經過星空導演工作室改編經典脫口相聲,使得國內的喜劇片不那麼匱乏。
一些有喜劇天賦的演員,也跟著慢慢火起來了。
還是那句話,本土精品喜劇的受眾絕對不少。
只是之前,學院派導演學的都是什麼新浪潮,法國那邊的文藝理論之類的,根本就不屑於拍攝商業片,更不要說商業片中最不受待見的喜劇片了。
不然,也輪不到馮大炮戴上內地喜劇之王的帽子。
像是香江電影最巔峰時期,票房成績最好的不是閤家歡就是喜劇片。
可見,喜劇片的市場相當廣闊。
不然,像是《虎口遐想》這樣,帶著濃郁八十年代風格的喜劇片,怎麼可能收穫近八千萬票房?
之後一些經典相聲改編的喜劇片,票房成績基本都在五千萬到一億兩千萬之間打轉轉?
此時,國產電影儘管已經有不少億元票房的影片,可數量還是相當稀少的。
而一票有些年頭的經典相聲改編的喜劇片,也能有進入億元票房俱樂部的可能,對於影視圈的衝擊之大可想而知。
一些相聲演員,還有小品演員,透過導演工作室的喜劇片,此時已經成功在電影圈立穩腳跟。
雖然比不得那些風頭正勁的小生小花之類的,起碼也屬於影視圈二三流層次的演員,不管是拍片的數量,還是收入都不差的。
所以,眼下的內地影視圈,喜劇演員的數量可不少,並不是徐光頭和黃波幾個獨挑大樑。
事實上,那些老牌喜劇演員的功底,那真是一點都不差的。
像是演司馬懿的那位,還有當年的五朵金花之一的潘紅,以及小品界的大拿們,哪個的演技差得了?
關鍵是,這些演技精湛的存在,並不反感演喜劇片,當然劇本得讓他們滿意才成。
恰好,星空導演工作室連導演都不怎麼在意,但是對劇本卻是格外重視,說一句精益求精都不為過。
按照吳東創立導演工作室時所言,只要劇本優秀,導演稍稍靠譜點影片的質量就差不了。
至於導演不靠譜,那不是開玩笑麼?
像是導演工作室這樣,能給予新人導演,或者某些一直沒機會執導電影的導演機會,那是多麼難得的機緣?
哪位要是不珍惜,以後基本就不用在影視圈混跡了。
眼下的影視圈,對於星空導演工作室又愛又恨。
愛的是隨著星空導演工作室的崛起,並且很快成為國內民營影視龍頭公司,幫著影視圈拓寬了不少電影類別。
更重要的是,導演工作室源源不斷培養出了合格的商業片導演,讓其餘民營影視公司得了巨大便宜。
就是其他幾家一流實力的民營影視公司,他們根本就沒勇氣,也沒有那麼強的實力將希望放在新人導演身上。
於是,當初他們不是花費重金牢牢繫結馮大炮,就是和港圈牢牢繫結,成為港片在內地的出品發行代言人。
要麼就是小心翼翼投資大導演的片子,想方設法吃一杯羹。
以他們的實力,也沒有那麼大的魄力投資新人導演。
哪像星空導演工作室這般,直接就用新人導演,而且還幾乎全都成功培養出來了。
最誇張的是,星空導演工作室並不是很在意這些培養出來的合格商業片導演,任由他們被其餘影視公司挖走。
如此一來,能夠拍攝商業片的合格導演數量多了起來,可不是之前那幾位來回打轉轉,整個影視圈都熱鬧起來。
原本的老牌商業導演感受到了威脅和壓力,自然不會繼續拿大,得利的自然是影視公司。
這是內地影視公司,最滿意星空導演工作室的地方。
可恨的是,尼瑪的星空導演工作室不拿導演當回事,培養出來的合格導演也不在意,偏偏他們出產的電影數量極多,而且幾乎沒怎麼賠錢過。
這樣的狀況,就相當可恨了。
儘管國內電影市場每年都在高速增長,可票房盤子就那麼大。星空導演工作室吃多了,其餘影視公司自然就吃得少了。
可問題是,星空導演工作室不僅只是內地排名第一的民營影視公司,本身的實力就不是說著玩的。
儘管其老巢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