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的狀況下,朕首先需要的是清官,朕必須要讓天下百姓重新樹立起對我朝官府的信心,否則任何政策,哪怕是行之有效的政策也會遭到百姓的牴觸,認為其中有蹊蹺。只有讓百姓保持和朝廷一心,才能使我朝的各項指令能夠順利貫徹下去,才能有效地保證執行到位。當然,又清又好的官員朕自是最歡迎了,這也是今後朕挑選,升遷官員的唯一標準。”
我停了停道:“各位愛卿,有本請上奏。”
“陛下,老臣有本啟奏。”最近甚少主動說話的賈似道首先奏道。
“師臣,請講。”
賈似道起身言道:“陛下,自本月起,政務院將對我朝行政區域進行變革,老臣以為政務院所建時日尚短,而文天祥文大人,陸秀夫陸大人,趙順孫趙大人又身兼它職,儘管有中書省,戶部,吏部等部門從旁協助,但人手依舊顯得捉襟見拙,因此老臣建議擴充政務院,以便使得行省制的實施能夠順利進行。”
我點點頭道:“恩,師臣此言甚合朕意,准奏。師臣,你有何人選推薦?”
“陛下,臣以為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從朝中選拔優秀官員,加入政務院,臣推舉留夢炎,陳宜中兩位大人。第二,陛下可在民間選拔。”
我一下沒有反應過來:“民間?”
宋朝時期的官員大都是透過科舉選拔出來的,也有不少是恩蔭入仕者,但是直接從民間選取官員的做法卻是很少的,何況還是類似政務院這種朝廷重要部門。
“正是。昔日先帝在時,崇尚理學,陛下何不在民間尋訪理學大家張九成、朱熹、陸九淵等人的後代入朝為官?一來這些前輩的後**都飽讀詩書,有此能力;二來也能讓天下盡知陛下求賢若渴之心。”
賈似道知道趙禥自幼時便在理宗的薰陶下學習理學,所以才有此提議。不過,賈似道當然不知道我已經不是當年那個趙禥太子了。
朝中理學人士眾多,如何基,江萬里等都是理學名家,如果能尋訪到那些理學前輩名家的後人入朝為官,也能代表我對這派官員的肯定和重視。
“師臣,這第二點建議朕准奏,此事交由戶部立即辦理。至於第一點,朕也准奏,只是還會仔細考量下,師臣所推薦之人朕更會優先考慮,待朕思索幾日,再予以答覆。”
“是,陛下深思乃應該的。”
“恩,師臣請坐。”
“謝陛下。”
賈似道推薦的留夢炎,陳宜中都曾經在宋度宗死後相繼為相,只是在我的記憶中,這兩人的人品都不是很好。其餘朝臣中還有王爚,吳堅,章鑑等人也擔任過末代宰相。這些人中,我除了知道王爚為人清修剛勁外,對於其他幾人也沒什麼印象。不過既然能拜相入閣,想必多少也是有些能力吧。
“陛下,臣馬廷鸞有本啟奏。”
“愛卿請講。”
“陛下,按我朝禮制,陛下登基半年後,對於皇宮議事正殿和陛下之寢宮將要更名,今時間已過,陛下可更名也,以免同先帝議事大殿及太后行宮之名相背。”
自太祖時起,皇宮議事大殿被稱作大慶殿,後來不少帝王都將大慶作為主殿之名,這名字既好記又吉祥。而寧坤宮,寧乾宮,聽上去似乎的確有些不妥。這兩處宮殿之名是先帝時期皇帝與皇后的宮殿名稱,今皇后之名份要到先帝離世三年後方可確認,而寧坤宮是太后謝道清的寢宮,自然不便更名。所以我所居住的宮殿是應該更名了。
歷史上趙禥的宮殿叫做福寧殿,我也就沿用此名了。
“馬愛卿,此事准奏。朕之寢宮就叫做福寧殿,議事大殿就按太祖時的名字,叫做大慶殿。”
“是,陛下。臣會帶領禮部辦理有關事項。”
“恩,禮制一事交由馬愛卿辦理朕很放心。”
“謝陛下。”
我正欲詢問其它事情時,卻聽大殿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聲音。
當值太監尖尖的聲音響起:“陛下,樞密院郎中兼殿前副都指揮使夏貴大人有要事求見,言邊關八百里加急戰報。”
“傳。”我心裡突然一愣,在我的記憶中,襄陽大戰前似乎沒有戰爭啊。
朝會時,非緊急情況一般不會有人打擾,我臨朝大半年來這還是第一次遇到。
“參見陛下。”夏貴匆忙入內拜倒於地。
我急道:“快說,何事?”
“陛下,淮南西路廬州府急報,蒙古元帥阿術率大軍攻打廬州,正將高興、副將孟興陣亡。”
“啊?”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