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發組織的抗日救國軍,國民自衛軍,反日總隊,大刀會等抗日武裝,統統被稱為抗日義勇軍。
據不完全統計,在全盛時期的1932年夏秋之際,東北抗日義勇軍總人數發展到30萬人以上。從遼河兩岸到松花江畔,從長白山到興安嶺,整個白山黑水間到處都有抗日義勇軍的足跡。
他們傳奇般的英雄故事,如一曲抗日愛國的壯歌,流傳甚廣,有口皆碑。
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和殘暴統治,激起了東北人民的無比仇恨,在白山黑水之間,遍地燃起民族解放戰爭的抗日烽火。
國民黨在東北失守前;把大批東北各大學學生帶到了北京;向他們許諾到北京後,可以繼續上學,完成他們的學業。
但到北京後;國民黨的動機暴露;他們是要把這些學生編成青年軍去打共產黨;這因此大大地激怒了這些流亡學生。
東北流亡的學生們來到北平後,沒有住的地方,就露宿在“天壇”公園和太廟等地的殿堂和屋簷下。
後經多次請願由當局派部隊在“天壇”公園的“環丘臺”周圍搭起了幾十個帳篷,供學生住宿使用。
為了讓學生能夠儘可能學到一點知識,北平的學生會用盡了最大努力,無償聘請北大,清華和輔仁師大的學生給我們講課,沒有教室,就在“天壇”公園的柏樹下席地而坐,把黑板掛在樹上堅持露天上課。
天氣冷了,露天教室也就不行了,學習只得就此停下來。
東北流亡學生入關進入北平後,因生活所迫向北平市政府請願要求給予解決。
當局答覆讓就地參軍,從而激怒了忍無可忍學生。
近萬餘名手無寸鐵的學生,高舉打倒國民黨反動派,抗日無罪的標語,上街遊行示威,包圍了設在西長安大街的北平市政府,並越牆而入,砸毀了辦公設施。
第六章.亡國亡家之恥
一.
我的家在東北 松花江上 ;
那裡有森林煤礦;
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我的家在東北 松花江上。
那裡我有的同胞;
還有那衰老的爹孃,
";九一八";;";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九一八";;";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
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
這是一首滿懷離鄉之思、國難之痛的悲歌,歌詞中的“我”的遭遇實際就是全體東北人民的遭遇,因而足以使每個中國人為之動容。
旋律以環回縈繞,反覆吟唱的方式引伸展開,悲憤情緒的積聚在歌曲的尾聲形成爆發性的高潮。
整日價在關內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
哪年;哪月;
才能夠收回那無盡的寶藏?
爹孃啊;爹孃啊;
什麼時候;
才能歡聚一堂?!
《松花江上》在1936年發表後,強烈地觸動了中國人的亡國之痛,歌聲所至,莫不唏噓,成為中華民族刻骨難忘的抗日歌曲之一。
這首哀婉悲憤的抗戰悲歌,曾那樣廣闊地迴盪於滿目瘡痍、戰火燎原的中華大地,聞聽此曲,多少人或思鄉情切淚如下雨,或轉戰千里奔赴戰場。
這首歌對於當時寇深禍亟,災難頻仍的中國,對於輾轉於水深火熱中的億萬蒼生,所起的那種喚起、激勵作用,任何人做任何想像也不為過。
多少年來,《松花江上》以其悲愴激盪的音符,永遠留住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留住了民族的辛酸血淚。
“松花江上”是當時祖國山河的代稱與象徵,震撼、振奮了多少人,多少進步青年唱著這首歌奔向延安,奔向戰場,民族心靈的創痛,悲涼憤懣的氣氛,那東北淪陷的痛苦,多少年後仍令人聞曲悲嘆,感發興起。
《松花江上》的旋律,將永遠激盪在民族的心靈史上,成為那段血與火歲月的印記,使我們激憤,使我們嘆惋,使我們清醒,使我們奮起。
一天清晨;重重的敲門聲驚醒了他們;開啟院外大門後;十幾個憲兵擁了進來。他們先闖進東北學生的屋裡;亂翻了一通後;又到房主家問這幾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