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自拔。
遊擊作戰遍地開花,老少婦孺全民參加,密林深處,青紗帳裡,徹底粉碎了日偽軍的“掃蕩”“清剿”和“圍攻”,使抗日根據地得到蓬勃發展。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把自己植根於大眾之中,陷敵於滅頂之災的人民汪洋大海,
使我全體軍民抗戰熱情與日俱增,
二.
東北抗日鬥爭 “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
義勇軍戰士的密林生活與紅軍長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並列為黨史上最為艱苦的三次鬥爭。
抗日奮戰的條件艱難,不僅在於東北地區黨的工作和群眾基礎相對薄弱,更在於敵寇將當地視為侵華攻蘇的戰略跳板,還有交通不發達,邊遠農村人煙稀少和冬季長達半年等特殊困難。
在最後關頭,雖然抗日部隊已經陷入絕境,卻堅信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的光明前途,他們願犧牲個人以求全域性的勝利。
這不僅是共產黨員奉獻精神的突出體現,也反映出中華民族仁人志士的可貴美德。
東北抗日密營,是建立在比較偏遠,隱蔽,便於觀察又接近水源的高山腹地之中,多數是木刻楞房、馬架子,地窨子,少數是天然山洞。
東北義勇軍依據這些密營地理位置,容積大小等條件,將少數設定為被服廠,戰地醫院,兵器修理所,軍政幹部學校,領導機關駐地等。
大多數則用以屯兵和藏物之用,因而這些密營形成了後方根據地。
或許“秘密”的決定還是“走漏了風聲”,當地的各族人民聽說義勇軍要走,既感到不安又留戀。
有送大餅、炒麵等食物的,有送牛羊的,那回民同胞則宰了11頭大牛,煮熟後,大約5斤一塊,分用毛頭紙包好,送給抗日義勇軍每人一塊,以便路上食用。
義勇軍的將領們因為在政治上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他們在軍事上也是非常保守的。
他們在當時環境之下,仍然墨守成規,襲用正規軍的陣地戰的戰略戰術,不知採取游擊戰爭。
因此,他們作戰時,一經敵軍迂迴抄襲,頓即陷於包圍,全線潰敗。
江橋戰役和海滿抗戰的失敗,即其顯例。
各部義勇軍互相之間,不能團結一致,合力禦侮,甚至互相掣肘,摩擦衝突,也是它的一個致命的失敗因素。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猶如一道色彩斑瀾的長虹,高懸在歷史天空。
猶如雄渾壯麗的山河之歌,高唱英魂之頌,天地之殤。
那場與民族、人類命運緊密相連的鏖戰,在歷史的記錄上留下血色的銘記。
或許是戰爭的硝煙已太久遠了,從張家口到大同,到長白山,一路走來,看到的是開闊的原野,碧藍的天空,偶爾還有牛羊懶洋洋地吃著草,很難再發現關於抗日義勇軍的痕跡。
第十二章.最後的義勇軍
一.
許東山出身行伍,東北軍的土匪習氣很濃,他個人野心極大,虛榮心也極強。
他要求各級軍事幹部不但要絕對聽命於他,還要在情感上絕對崇拜他,要視他為義勇軍的絕對領導人。
王慶華率領的東北義勇軍第二師第五團十三營的領導權一直牢牢地被控制在黨的手裡,也正是因為如此,義勇軍那些本位主義思想嚴重的人,對他們急需的武器,軍需用品嚴格限制,苛扣對他們的供應。
王慶華不僅要求每個戰士要遵守嚴格的紀律和愛民的行動。
他更是視當地民眾為親人,視戰士如手足。
每次開會,他都讓戰士們坐著,而他不管多麼勞累,都是站在那裡和風細雨地講述抗日鬥爭形勢,講述戰略戰術上的事情,乃至如何與敵人面對面交鋒。
他雖是人民革命軍的領導,卻總是打仗衝在前,吃苦走在前,轉移親自斷後。
他和戰士一起吃樹皮,吃草根,吃棉花,穿單鞋,甚至和戰士一樣在吃了難以下嚥的東西造成大便乾燥時,一起互相摳大便。
他無論走到那裡,腰裡總是綁著一張獾子皮,一切從抗戰實際出發。
戰時他在緊要關頭端起機槍擊退敵人,掩護戰友。
平時他和戰士一起參加勞動,一起進行軍事訓練。
他這種平易近人,與士兵同甘共苦的作風,常常令戰友們感動不已。
至今,戰士回憶起他時,仍然熱淚盈眶,總是滿懷深情地說,他不僅是一個優秀的指揮員,更是一位生死與共的親密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