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沙漠或荒丘。
心靈處方
當女人無法在家庭中得到主動的愛,甚至被愛所傷時,應該勇敢地站出來維護自己的尊嚴:在這個家庭中,自己才是唯一的女主人,自己有權用法律等手段維護權益,如果選擇寬恕,也要在與當事人擺明立場的前提下,進行誠意溝通,允許對方表達內心所想,也讓自己與他的心相互碰撞。無論是合是散,都要透過這場教訓為將來的生活留下一些“財富”,接受它的發生,也接受它帶來的結果。
引言
親子的意思是愛孩子。在我看來,這三個字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門學問。在一個家庭中,親子關係雖然位於夫妻關係之後,卻在為孩子創造著全部經驗,這些經驗決定了孩子將來的人生之路。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孩提時代成長起來的,成長過程對於我們來說,就像一條長河,融匯了我們在家庭、學校、人群中所感受到的一切資訊。這些帶有資訊的點滴匯成我們生命的長河——我們的世界就是由這些資訊組成,我們將這些資訊加工,成為我們的性格特質。而加工者,首先是父母,然後才是我們自己。加工工藝,大部分是父母傳授的,也有老師和其他長輩的影子。但心理學研究認為,一個人性格中96%的部分,由父母提供。
這就是親子關係的成果,它貫穿著一個家庭的本質互動,是生命延續的操作過程,是為生命負責的具體表現。因此,它決定著一個人的生命質量。有些心理學家說:一個人的生命大綱基本上在6歲前就已經完成了,後面的成長,只不過是這部大綱的具體操作。
我這裡也有個比喻:如果把生命比喻為一本書,那麼目錄就是幼年時期。這個階段的重要性,就如同人類對生命本源的態度。也就是說,如果這一階段處理不當,那麼一生就很有可能消沉、失落。反過來說,如果家長與孩子的互動相對健康,那麼這個孩子就可能在今後一路順風。
除極特殊情況外,這個結論是基本肯定的。種種案例和理論研究均揭示出這一點。因此,對每一位家長來說,不能只把親子教育看作是單純的教育孩子,而應該看作是一種自我成長的學習過程。
親子教育的關鍵是“讀懂”孩子,這裡所說的孩子,並不一定是子女,同時,他也是自己,是自己的幼年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