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3 / 4)

小說:開封的故事 作者:誰與爭瘋

值得後人深思。

珠 璣 巷

宋代東京有條著名的小街呌做珠璣巷,可是,“靖康之難” 後這條小巷完全消失了,而在廣東、江蘇和青海的許多城市卻出現了珠璣巷,這是怎麼回事呢?

珠璣巷位於京師裡城的繁華鬧市,居民五行八作,三教九流,既有文人大夫,又有能工巧匠,陽春白雪,下里巴人聚於一堂,然而鄰里和睦,親如一家,從未發生過任何糾紛,被譽為仁義之巷。

宋欽宗靖康二年 (公元一一二七年),金兵再次攻打東京,朝廷不戰而降。訊息傳到珠璣巷,人們的肺都氣炸了,各家的主事人聚在一起商量怎麼辦?大家一個心思,決不當亡囯奴,在金兵的鐵蹄下苟延殘喘。一致同意在金兵入城前,集體出逃。可是逃到哪裡去呀?許多人家世居東京,土生土長,甚至一輩子都沒有出過京畿地區,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所以心中一片茫然。

一位德高望眾的老者說:“北方是淪陷區,只有南逃,越遠越好,只要是金兵魔爪伸不到的地方,哪裡都行。”

一位坐姓耿的官員建議說:“我們遷到嶺南地區如何?那可是金兵鞭長莫及的地方。”

在宋代嶺南還是尚未開發的蠻荒之地,也是犯罪官員貶謫和充軍發配之地,人們聞之變色。馬上有人反對:“聽說那是個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我們去了怎麼活命呀?”

姓耿的官員微微笑道:“流言不足信,眼見才是實。自從唐代宰相張九齡奉旨開鑿大庾嶺,打通梅林古道以後,嶺南與內地的交通便不再困難,往來日益增多。我的表兄被劃為元佑黨人,全家發配到嶺南惠州,經常來信介紹當地的風土民情。後來大赦,他樂不思蜀,還不肯回來哩。”

一位姓查的工匠說:“我師傅年青時曾流落到嶺南,走遍各地。那裡民風撲實,物產豐富,氣候暖潤,荒田未墾,還有萬里海疆,魚肥蟹美,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前去開發。”

一位年青書生興奮地說:“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咱們都有一技之長,在嶺南大有用武之地。”

很多人磨拳擦掌,大聲響應:“到嶺南去,創立新業!”

一位姓陳的工匠說:“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我上有癱瘓在床的老爹,下有嗷嗷待哺的幼兒,我擔心嶺南路途遙遠艱難,恐怕到不了地方就會家破人亡。”

姓查的工匠說:“咱們巷裡的人要生就生在一起,要死也死在一起。兄弟,你放心,我們會抬著老爹走,抱著侄兒行,決不讓拉下一個人。”

姓陳的工匠說:“鄉親們的情意我心領了,但我不忍心拖累大家。再說類似的困難又不是我一家,怎麼照顧得過來?我在江南有親戚,如去投靠,路途近,好乘船,更方便安全一些。”

有十幾家有著這樣那樣困難的人家悄哨悄商議之後,公舉代表表態:“我們也打算到錦繡江南去投親靠友。”

姓耿的官員說:“好。咱們分兩撥,一拔到嶺南,一撥到江南。各家根據實際情況,不必勉強,各隨其便。”

眾人一致贊成,去嶺南的人公推姓耿的官員領頭,三天後在朱仙鎮集合出發;去江南的人公推姓陳的工匠召集,三天後在陳留鎮動身乘船。各家各戶回去準備,能帶走的全帶走,不能帶走的全部搗毀,不給敵人留下一針一線。然後自行設法乘夜潛出城外,集中南行。

最後,姓耿的官員充滿感情地說:“鄉親們,今後不管到了哪裡,都不要忘記東京,不要忘記共同生活的歲月,不要忘記咱們的珠璣巷。”

姓查的工匠激動地說:“無論我們遷到哪裡,都要把居住的地方呌做珠璣巷,以示不忘我們的根在中原!”

這句話成了人們的約定和誓言,為子孫後代共同遵守。

金兵入城之後,燒殺淫掠,無惡不作。當他們來到珠璣巷,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全巷不見一個人影,家家大門洞開,所有的門窗傢俱全被砸個稀巴爛,所有的衣被全被撕成條縷,糧食澆上糞便,水井全部下毒,竟然無一物可取可用。金兵元帥粘罕聞訊得知後,親臨現場,果然如此。當他得知事情原委後,不禁目瞪口呆,這還了得,如果中原百姓都學珠璣巷的刁民,堅壁清野,仇視金兵,勝利者兩手空空,什麼都得不到,這仗不是白打了嗎?他惱羞成怒,當即下令縱火,要讓珠璣巷在東京永遠消失。

大火過後,珠璣巷成了一片廢墟。有金一代,當局禁止恢復這條巷,於是珠璣巷便成了歷史名詞。

再說在朱仙鎮集中的珠璣巷居民,在那裡一僱了幾輛馬車,讓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