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駁駁、殘缺不全的匾額,無可奈何,惟有嘆息,寒心地說:“下次如遇此事,務請老太后手下留情呵。”
老佛爺假惺惺地說:“此匾既是國寶,仍請貴寺珍藏,如有損壞,本宮可是不依呀。”
老方丈苦笑道:“老佛爺金口玉言,敝寺將一如既往愛護國寶。”
老佛爺向親信大臣使個眼色,那心腹當即上前,不無威脅地說:“今天的事是朝廷的機密,諒你不會多嘴多舌,對外宣揚吧?”
“事關朝廷名聲,老衲怎敢不遵。”
老佛爺被此事一攪,十分掃興,香不燒了,佛也不拜了,率眾離去。
經過眾僧慎重研究,匾額略加修整,仍懸掛在原處,全當什麼事兒也沒有發生。但是,遊人特別眼尖心細,一進殿就發覺殘匾與周圍很不協調,匾上只有三個字,位置明顯偏沉,旁邊尚有一字的空白。尤其是“古汴名”,狗屁不通,令人費解。不明真相的香客紛紛質疑,認為侮辱了人們的智商,甚至判定和尚存心毀壞文物,故意製造噱頭,提出強烈抗議和譴責。寺院有苦說不出,有話不敢講,更無從解釋,只得裝聾作啞,任人笑罵,此事已經成了老方丈的一塊心病。
有一天清晨,大雄寶殿門旁忽然張貼了張全幅宣紙,字型狂放不羈,墨光閃爍未乾,寫著一首竹枝詞:
古汴名
御筆親題古汴名,
名後名誰未書明。
龍睛不點恐飛去,
留與後人細品評。
竹枝詞是唐代流傳在巴山蜀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