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文化資源異常豐富。關鍵是在發展過程中要突出特色,以特求生存。只要規劃科學,政策得當,措施得力,中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同樣存在大量機遇,在某些領域或環節演奏“第一小提琴”是完全有可能的。西部省份雲南文化產業的異軍突起就是很好的榜樣。二是加強發達地區對落後地區的“對口支援”,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機制,幫助農村和西部地區發展文化產業。三是政府實施有效的區域佈局政策,透過加大對落後地區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緩解文化產業發展的區域分化,促進文化產業的地區協調發展。區域差別的變動呈倒U型,即在經濟起飛階段,區域差異逐漸擴大,然後區域差異保持穩定,但當經濟進入成熟階段後,區域差距隨著總體經濟增長而逐漸下降。從長遠趨勢來說,當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更高階段後,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區域差異也會隨之不斷縮小。
楊吉華,*中央黨校研究生院,本文選自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大國策》叢書。
中國農民工問題:理論判斷與政策思路(1)
中國農民工問題:理論判斷與政策思路
鄭 功 成
農民工問題是我們自20世紀末開始重點關注的一個研究領域。這是因為,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其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程序不可逆轉,城鄉二元分割、分治格局必然要被城鄉統籌與一體發展所取代,而農民工的出現及這一群體的發展變化,無疑在這一程序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甚至是關鍵性的角色,能否解決好農民工問題是中國能否順利快速地跨入工業化、現代化時代的決定性因素。有鑑於此,我們於2005年4~11月採取抽樣方法,開展了大規模的中國農民工問題調查。所選調查地點包括深圳、蘇州、成都與北京,它們是中國不同地區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典型代表,從每個城市選擇2條街道、2個城鄉結合部、20家農民工較為集中的不同企業,再從中選擇若干名農民工,加上在公共場所隨機抽取的若干位農民工,對他們進行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共獲取問卷2 800份(有效問卷2 617份)、深度訪談120份,調查問卷涉及的問題及變數有190多個,獲取的資料資料達200多頁。本文即是在這次大規模調查的基礎上,輔之以相關文獻資料,對中國農民工問題進行專題研究的結果。文中所取資料除專門註明出處者外,均來自這次大規模調查。
一、中國農民工與農民工問題的現狀
農民工是指具有農村戶口身份卻在城鎮或非農領域務工的勞動者,是中國傳統戶籍制度下的一種特殊身份標識,是中國工業化程序加快和傳統戶籍制度嚴重衝突所產生的客觀結果。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者之所以被稱為農民工,是他們在現行制度框架下不能取得與擁有城鎮戶口身份的勞動者平等地位並享受相應權益的標記,它揭示著傳統戶籍制度及附加在這種制度之上的其他相關政策所具有的非公平性乃至歧視性,儘管這種非公平性是計劃經濟時代典型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的一種延續,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卻顯得格外引人注目。有別於中國傳統城鎮勞動者,農民工持有農村戶口,這種傳統的戶籍身份阻礙著農民工真正融入城鎮社會和工業勞動者群體,並被面向城鎮居民的相關制度所排斥;有別於中國傳統農業勞動者,農民工離開土地甚至居住地而在城鎮從事著非農產業,其直接後果是在獲得高於傳統農業收入的同時,形成了與傳統的、真正的農民群體日益擴大的距離。因此,農民工事實上處於遊離或邊緣狀態,既非傳統意義上的城鎮居民,也非傳統意義上的農村居民。
無論我們如何看待或者評價農民工,農民工事實上已經成為一個有著自己獨特利益訴求的規模巨大的特殊社會群體,這一群體不可避免地對現行制度安排與政策體系產生巨大的衝擊。融入主流社會和希望得到公平的社會保護及*政治權力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農民工的共同追求,並且必然導致相應的社會後果與政治後果。調查及相關文獻資料表明,農民工與農民工問題正在發生急劇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農民工的規模。目前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約為億人,在鄉鎮企業工作的農村勞動者約有億人,扣除兩者重合部分,全國農民工總數約在億人左右。據有關調查,“九五”期間全國農村勞動力年均增加584萬人,“十五”期間全國農村勞動力年均增加433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再加上農村原有富餘勞動力的轉移,現在每年新增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約在600萬~800萬人。而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從農村轉移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