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中國共產黨80多年的成功經驗來看,中國共產黨基於綱領、路線而構建的整個管理體系,無一不體現著一種“大道”,無一不是著眼於將來和長遠。這是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原因。
中國共產黨管理的真正靈魂性就在於它的思想性,只有思想、精神性的東西才能夠長久。
那麼,中國的企業又該如何在借鑑西方管理經驗的同時,又不在借鑑中迷失方向呢?
這是許多企業都面臨的困惑。國內已經有不少管理人士提出要根據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選用不同發展階段的管理模式。這種提法很好,因為他們照顧到了中國企業的實際。
但是,如果僅停留在這一層面,還是遠遠不夠的。也就是說,中國的企業在選用一種管理模式以前,還應該確立一種標準。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評判標準,你就無從知道哪種模式會適合於企業。在這裡有一種“大道”性的東西,值得人們去探索和思考。
如果沒有自己的基點,你的管理模式運用得再巧妙,也可能會成為牆頭草,改來改去,最終的結果會導致企業資源的浪費,或者使企業管理變得毫無效率,甚至使企業上下不堪重負,導致企業的歧形發展。
就像共產黨一樣,只有從思想、精神層面去構築自己的整個管理體系,才能更好地發展企業。
我們反過來看,華為為什麼能夠做到先引進,後改進,最後形成模式?因為華為有自己的標準,華為的標準就是先確立了自己的綱領和路線,這種綱領和路線就是一個糾偏儀,能夠將越軌的野馬拉回到正常軌道上來。
正在做大做強的中國企業,更需要具備這種精神性的東西的指引。否則徒掌握一些所謂的機巧,就難以做到持續改進和融會貫通,也很難取得長遠的成效。
當然,共產黨的管理也並非沒有招式,共產黨的這種一招一式,都是構建在深厚的內力修為上的。《紅色管理》這本書也主要是從中國共產黨思想、納領、路線、創新等幾個大的層面來展開的,從根基出發去修練行為,才可以做到觸類旁通,就如武道高人,摘花飛葉,即可傷人。
因此,我們學習西方管理,也主要應學其“神”,而不是形。現在的中國MBA教育和管理學研究過多的注重了西方管理的形式,抑或就是一種照搬,沒有真正從中國企業本土實際去考慮和研究問題,這樣做的結果,出現水土不服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們對自己的國粹研究很少,近年來流行的中國式管理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我們更應該從本源上去探究中國管理智慧的真諦,《紅色管理》正是這樣一本書,為人們揭開了真正中國意義上的管理學研究,這是一個新的創舉。
書評:一場探本求源的思想運動
紅色管理,一場探本求源的思想運動
當今管理類的書籍可謂多如牛毛,數不勝數。鑑於中國的企業起步較晚,在管理方面的經驗就顯得不是很豐富,所以目前在中國的圖書市場上所看到的管理類書籍大多以介紹、學習國外的管理經驗為主。當然也有一部分以“中國式管理”為特徵的書籍,強調在中國特定的社會背景下挖掘“中國式管理”的精髓。
可事實上,無論是向西方學習,還是挖掘中國的管理精髓,大多數管理類書籍都沒有真正從根本上去挖掘管理的本源。這是筆者多年留意圖書市場所觀察到的一大現象。有時候我在想,西方學者寫文章,向來注重對事件進行分析和對工具的使用,可為什麼他們的文章一被介紹到中國,就只剩下了工具,而沒有了分析的部分呢?相比之下,學會對一件事情如何進行分析才是最關鍵的,而工具,不過是分析之後的結果而已。
後來我有點明白了。中國人寫文章,向來不注重分析,而喜歡把握宏觀,這是由中國人的思維所決定的,有其弊端,但也有其優勢。即使是黃仁宇在美國研究中國歷史,其著名的《萬曆十五年》及其系列作品,寫作方法仍然是中國式的宏觀思維,而棄西方分析性寫作方式不用。
但是,管理類書籍卻有其獨在的特點。誠如阿弗裡德?馬歇爾在其名著《經濟學原理》一書所講,經濟學的主要工作就是——收集事實、分析事實並進行推論。管理學研究的工作也是如此,它是基於事實基礎上的歸納與演繹,不可能憑空想象,胡編亂造。
因此,如果我們只是把西方的管理工具拿來使用,而忽略了其背後對事實的分析,就會落得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結果,這也是為什麼西方的東西拿到中國來就不好用的原因。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