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璋;張勳復辟時,他積極參與,復辟失敗後立即翻臉不認賬;馮國璋死後,他投奔直隸的曹琨、吳佩孚,但又與段祺瑞的皖系藕斷絲連;與直系鬧翻,被曹吳趕出湖北後,便極力巴結張作霖,但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張作霖被趕回東北,王佔元搖旗一變,又重新巴結曹吳,出任陸軍檢閱使。1924年直奉第二次大戰後直系慘敗,張、段對其所為漸生反感,於是失去活動餘地。北伐戰爭爆發,王佔元徹底銷聲匿跡了。
價值觀為組織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方向和行動指南,為組織成員形成共同的行為準則奠定了基礎。《孫子兵法》雲:“上下同欲者勝”。對企業來說,領導是點,組織是線,員工是面,應該以價值觀為紐帶,建立由領導、組織、員工為實現共同價值的共同體。
美軍朝鮮戰爭和越戰之後對於中國共產黨軍隊的精神力作了很大的研究。美軍最終得出結論:軍人價值觀是軍人的精神支柱,是軍隊完成肩負使命的根本保證,是構成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基礎。
在亞歷山大撰寫的《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美國人的反思》一書中,他為中國軍隊不可思議的精神力量讚歎不已。他說:
“中國人極力阻止軍事上的等級制度。為不僅是要從戰士中提拔幹部,而且是為了激發廣大士兵的積極性,使他們參與討論、解決並處理日常問題。這種做法,結合其他措施,可使普通士兵充分了解戰術形勢以及部隊作戰計劃等方面的情況。這樣就可使廣大士兵在重大戰鬥行動中發揮主動性,增強責任感。另軍隊是以戰鬥小組為基礎組成的。其基本思想是,彼此間的同志關係可以鼓舞士氣,士兵的社會行為由親密無間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規範。由於十分看重友誼和忠誠,所以各師的官兵儘量由同一個省或同一個地區的人組成;各連的戰士往往來自同一個村子。”
亞歷山大描寫了中國軍隊的戰鬥意志,他說:“一旦受到火力攻擊,進攻中的中###隊便立即臥倒,但只要射擊停止,他們便一躍而起,再往前衝……”正是靠著這種戰鬥精神,中國軍隊表現出了極強的戰鬥力。“令人十分吃驚的是,中###隊充其量只有迫擊炮,卻在朝鮮打敗了全世界軍隊中火力最強,又完全擁有制空權的美國軍隊。”
亞歷山大對朝鮮戰爭中中國軍隊戰鬥精神和軍隊文化的描述,根據克勞塞維茨對精神力量和武德的定義,基本屬於武德的範疇,在管理中相當於價值觀等的範疇。可見,中國在朝鮮戰爭中所取得的偉大勝利,在美國人看來,也是精神的勝利,一種價值觀的勝利。
美軍認識到,在士兵中進行價值觀教育,並把士兵的思想統一在共同價值觀內,是中國共產黨軍隊戰無不勝的秘密。所以,價值觀教育應是比戰術訓練更重要的政治訓練。
第一章 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2)
美陸海空三軍和海軍陸戰隊都建立了各自的價值觀,美陸軍價值觀主要包括忠誠、職責、尊敬、奉獻、榮譽、正直和勇氣七個方面。在傑克遜堡的陸軍訓練中心,價值觀被製作成標牌、宣傳畫和條幅,在訓練場、餐廳、士兵宿舍和圖書館廣泛張貼、懸掛。辦公樓走廊裡掛的是這7條,通往訓練場道路兩旁豎的是這7條,連隊宿舍牆上的宣傳畫印的也是這7條,就連士兵餐廳的房梁下面釘的還是這7條,軍人隨時隨地都處在價值觀教育的環境氛圍裡。
美軍官兵的身份牌上都鐫刻有各自軍種的價值觀,每個士兵的錢夾裡都有一張正面印有軍種價值觀、背面印有《士兵守則》的小卡片,讓官兵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薰陶。
美軍十分注重思想引導。新兵教育的內容包括很多方面,有愛國主義教育、軍人道德節操教育、時事形勢教育、部隊傳統榮譽教育等,其中十分重要的是國防教育。美軍認為,國防教育是軍人的精神支柱,無論是在複雜的戰鬥環境還是在普通的日常工作中,都包括著道德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許多無形因素,如領導藝術、軍人性格、部隊凝聚力、軍人行為等,這些觀念無一不受到軍人國防觀念的支配。
除此之外,美軍還安排了密集的思想教育課程。以美國陸軍為例——在新兵入伍訓練的第一週,先由營長概括介紹陸軍價值觀的內容和基本要求,主要由帶兵的營連指揮官(軍官)和排長、教官(均為士官)以“個人的力量”體現價值觀。從第二週開始,分別採用圖文介紹、觀看電影、士官教練介紹個人經歷、每週作訓總結回顧和教官解答新兵提問等方式進行系統的價值觀教育訓練。而且,每個階段都要進行價值觀學習考核,並結合其他課目的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