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了。
段文振的策略被否決了;人也隨之離開了中樞;這從段文振以左候衛大將軍的身份到前線統軍就能看出來。他是兵部尚書;是決策層的核心成員之一;無論是國事決策還是軍事決策;他的意見都非常重要;但是;皇帝和中樞為了確保東征期間;決策層以一個“聲音”說話;把他暫時“驅逐”了。
段文振顯然很固執;堅持己見;甚至在臨終表奏中都沒有動搖和放棄自己的主見。段文振寧折不彎的性格;或許也是他被皇帝和中樞臨時“逐出”決策層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存在肯定會增加決策層的矛盾和衝突;這顯然不利於東征。
然而;戰爭的程序卻如段文振所料;從強渡遼水開始;遠征軍就事事不順;厄運連連;尤其十二大衛府大將軍之一;皇帝在軍方的絕對親信;江左名將左屯衛大將軍麥鐵杖戰死遼水;更是給此次東征蒙上了一層陰影。
麥鐵杖的死;源於浮橋的搭建工作非常不順利;而浮橋之所以搭建受阻;則源於遼水暴漲;而遼水暴漲是因為春雨連綿成災。段文振在遺策中已經預料到遼水要暴漲;攻擊難度會增加;所以他告誡皇帝;行軍速度一定要快;渡河時間越早對遠征軍就越有利;但各路大軍的行軍速度快慢不一;錯過了最佳的渡河時機;以致於東征初戰不利。遼水是順利渡過去了;遠征軍計程車氣卻因為麥鐵杖的死而遭到了迎頭一擊。
接下來更糟糕;一座遼東城;兩個多月都沒打下來;徹底延誤了戰爭程序
遠征軍之所以遲遲未能攻克遼東城;首當其衝就是決策上的錯誤。決策層總是試圖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利益;總是打算以強大武力來迫使高句麗人無條件投降;總是沒有以戰爭手段來實現東征戰略意圖的決心。高句麗人的確害怕了;要投降;使者紛至沓來;天天談判;天天議和;然後談判破裂;遠征軍再打;然後再談判;如此反覆;結果時間耽誤了;遠征軍士氣低迷了;城池當然打不下來。
決策層的這種做法;讓遠征軍的將士們都知道皇帝和中樞在虛張聲勢;實際上根本就沒有以武力摧毀高句麗人的意思;也就是說東征即便勝利了;也是決策層的外交手段運用得好;功勞主要是政界大佬們的;他們吃肉;軍方最多喝點湯。可想而知;這對遠征軍將士們計程車氣打擊有多大。
戰局的發展又被段文振說中了。高句麗人陰險狡詐;以投降談判來拖延時間;皇帝和中樞中計了;雖然六月十一日皇帝在遼東城南戰場上怒氣沖天;把軍方統帥們罵得狗血淋頭;但軍方統帥們同樣在心裡也把皇帝和中樞罵得狗血淋頭。這是你決策錯誤;與我軍方無關;如果你當初決心以武力摧毀高句麗人;渡過遼水後堅決拒絕高句麗人的投降談判;一路攻城拔寨;直殺平壤;何以會陷入今天的被動局面?現在雨季來了;高句麗境內的大小河流即將暴漲;遠征軍能夠實施攻擊的時間所剩無幾;除非出現奇蹟;否則從軍事角度來說;今年攻克平壤滅亡高句麗的可能性已經沒有了;只有等待來年了。
皇帝和中樞迅速做出了新的決策;拒絕高句麗人的投降;堅決以武力摧毀高句麗。
皇帝和中樞命令軍方馬上根據這一決策;擬製出新的攻擊策略;要求軍方必須在冬天來臨前攻克平壤;滅亡高句麗;贏得東征的勝利。
決策層態度的轉變;是軍方願意看到的;這符合軍方的利益;但決策層態度的轉變力度太大;由之前的一味求穩;轉為現在的行險一搏;讓軍方倍感不安。
在商討攻擊策略的過程中;尚書右丞劉士龍;兵部侍郎斛斯政、明雅等中樞官員;理所當然服從皇帝和中樞的決策;決意在冬天來臨前結束戰爭;如此一來段文振一擊千里的“斬首”遺策;就成為首選之計;但右翊衛大將軍於仲文、左驍衛大將軍荊元恆、左候衛將軍趙孝才、左武衛將軍崔弘升等一大幫軍方大佬持反對意見;因為當前戰局已不具備實施段文振遺策的條件;如果不顧實際;非要實施這一計策;必有敗北之危;所以現在“求穩”的反而是軍方。
於仲文等統帥建議;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先攻克遼東城;再在雨季結束後攻克高句麗中部重鎮烏骨城;然後在冬天來臨前陳兵鴨綠水。此計的好處顯而易見;陳兵鴨綠水;可確保來年春天遠征軍以對優勢拿下平壤;而高句麗人在亡國重壓和財賦窮竭的雙重打擊下有可能無條件投降;如此一來;如果因為東征時間延長導致國內政治危機日益嚴重;皇帝和中樞亦可接受高句麗人的投降;政界大佬和軍方大佬平分東征之功;大家凱旋而歸;皆大歡喜。
但此時此刻;皇帝和以改革派為核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