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部分(3 / 4)

小說:戰隋 作者:知恩報恩

這又作何解釋?

裴世矩絕無可能在東征之前,派人去國內舉起反叛大旗,這一點毋庸置疑;其次,裴世矩也絕無可能知道楊玄感會在第二次東征的關鍵時刻舉兵謀反,否則國內外形勢也不可能發展到如此惡劣之地步,這也是確信無疑的。

封德彝有一種強烈預感,預感自己之前的猜測是對的。

白髮賊、李百藥、齊王和河北豪門之間之所以能夠走到一起,能夠默契合作,能夠拿出“北上之計”並聯手實施,其中必然有一個被他們所接受和認同的“秘密”。雖然齊王的目標和河北豪門的目標都是政治上的“東山再起”,有共同利益訴求,有合作的基礎,但齊王的背後是關隴人,這直接決定了雙方之間不可能有信任,不可能有真正的合作,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他們走到了一起?是因為白髮賊嗎?當然不是,但如果白髮賊的背後是裴世矩,或者他們雙方都認定白髮賊的背後是裴世矩,那麼這個疑問就有了答案。

聯想到裴世矩之前在給自己的回信中,隻字不提白髮賊,好像自己根本沒有做出試探一樣,當時自己就已經有所肯定,現在深想起來,裴世矩的沉默,是不是應該有更深入的理解?或者,代表著某種暗示?

“明公,即便李子雄有所誇大,但從目前戰局來分析,白髮賊既然能兵分三路同時禍亂太行兩麓,足見其實力不容小覷。”段達眉頭深皺,憂心忡忡地說道,“這是把雙刃刀,既能殺人,亦會傷己,若失去控制,必然禍及北疆,甚至提前引發南北大戰。”

封德彝搖搖手,不以為然,“你見到的是李子雄,而不是白髮賊,這其中所蘊含的深意你應該好好思量。”

段達稍事沉吟,搖搖頭,“白髮賊帳下的賊帥全部出自大河南北,僅憑這一點,李子雄短期內就無法掌控這股叛軍,再說李子雄的帳下也是不是鐵板一塊,周仲、來淵、虞柔等江左人即便面臨生死之危,恐怕也不會對李子雄言聽計從。”

封德彝微微一笑,“你與之合作的物件是李子雄,而不是白髮賊,這難道不好理解?”

段達若有所思,隨即恍然。既然合作物件是李子雄,那白髮賊就是敵人,接下來的圍剿中,當然盯著白髮賊窮追打。白髮賊被打得焦頭爛額,傷痕累累,損失慘重,其實力就會下降,其帳下賊帥就會離心離德甚至背棄而去,這實際上就是幫助李子雄控制這支叛軍。等到李子雄完全控制了這支叛軍,雙方之間的合作也就順暢了,時機到了聖主一道詔令也就招安了,如此既能借刀殺人,又能漁翁得利,何樂而不為?

“明公,此事宜早不宜遲,最好還是急奏聖主,免得橫生波折再出意外。”

段達主動提出建議。他現在是地方長官,距離中樞較遠,這種機密、敏感且牽扯甚廣的大事,由他獨自上奏十有**要出意外,一旦被政敵抓住把柄,顛倒黑白大肆彈劾,他就麻煩了,所以還是藉助封德彝的權勢,走個便捷的“後門”最為安全。

之前段達過度輕視了白髮賊,所擬借刀殺人計的基礎,僅僅是建立在與白髮賊一定程度的默契上,也就是說,白髮賊就是他手上的刀,他主動,他掌控,想用就用,不想用就毀了。哪料一轉眼,他被動了,他被白髮賊抓住了“要害”,原因就是白髮賊的實力比他強,這樣發展下去,誰是“刀”?這把刀殺的又是誰?

段達自信滿滿地在聖主面前誇下了海口,現在眼看兌現不了了,著急了,好在封德彝及時到達,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他完全可以藉助李子雄的出現,把這個“燙手的山芋”扔給封德彝,把難題交給聖主和中樞去處理,然後他就變成了單純的“執行者”,如此一來他肩膀上的擔子就輕了,雖然執行的依然是借刀殺人計,但掌控這把“刀”的卻是聖主和中樞,將來結果好,他有一份功勞,反之,他也沒有太大的罪責。

對於段達的這點小心思,封德彝一目瞭然,不過他無心計較,也能理解,畢竟此事不但牽扯到齊王和皇統之爭,還涉及到了李子雄這位功勳元老,涉及到了韓世諤、周仲、楊恭道等幾十位身份顯赫隸屬不同政治集團的貴族官僚,再加上白髮賊的實力遠遠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料,所有這些因素交織到一起直接影響到了未來中外大勢的走向,因此段達的借刀殺人計雖然依舊可以實施,但實施的基礎已經變了,內容也隨之擴大,所產生的結果也完全不一樣,此計非彼計了,段達也的確沒有能力去獨自實施這一計策了,接下來應該由聖主和中樞去下一盤更大的棋了。

封德彝微微頷首,同意段達的建議,不過他對白髮賊愈發好奇,想進一步求證自己的猜測,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