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部分(3 / 4)

小說:戰隋 作者:知恩報恩

然不懼;不但留在了通濟渠戰場;還擺出了與齊王決一死戰的架勢。這種做法看上去狂妄自大;荒誕;不可思議;但身在局中的人;看法卻截然不同;因為李風雲繼續掌控著通濟渠戰場上的主動權;導致他們都很被動;齊王如此;李密亦是如此;結果齊王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顱;紆尊降貴誠心談判;而李密則另闢蹊徑;直接以通濟渠的斷絕來要挾李風雲。

李密之所以要挾李風雲;一方面固然是因為無法控制李風雲;另一方面則是源自東都楊玄感對東征戰局的推斷。

楊玄感認為;東征因皇帝和中樞的決策錯誤;今年已無法攻克平壤;戰爭不可避免地要延續到明年;而同一時間;中樞決策層和軍方統帥部之間的矛盾亦愈演愈烈;皇帝和中樞埋怨軍方攻擊不利;而軍方則痛恨皇帝和中樞過度攫取軍權;事事於涉;外行指揮內行;結果導致雙方之間的衝突不斷升級;而這種衝突必將對這場戰爭的結果產生深重影響。可以預見;未來東征能否取得預期戰果;完全取決於中樞決策層、軍方統帥部和東都三者之間能否在政治上達成妥協;而東都政局的穩定尤其重要;所以;楊玄感迫不及待了;在他看來;只要在通濟渠戰場上擊敗齊王;摧毀齊王;沉重打擊以韋氏為首的關隴本土貴族集團;那麼他和元文都等政治大佬就能完全掌控東都;如此便能脅迫皇帝、中樞和軍方;從而在政治上贏得更多利益。

然而;李風雲卻質疑楊玄感的觀點;他告誡李密;東征戰局會發生新的變化;而在東都尚未得知這種新變化之前;匆忙做出決策並不合適;一旦這個決策的後果與本方的利益目標背道而馳;那就不可收拾了。

“遠東雨季已經開始了。”李密沉吟稍許;試探道;“遠征軍還在遼東城下;距離平壤尚有一千餘里;待雨季結束;已是七月初;留給遠征軍的攻擊時間最多隻剩下兩個多月;到那時遠征軍即便勢如破竹;殺到平壤城下也是八月了;除非出現奇蹟;否則決無可能攻克平壤;所以皇帝和中樞即便迫切想在今年結束戰爭;但兩個多月的攻擊時間太少了;皇帝和中樞不得不面對現實;把戰爭延續到明年。以某的判斷;今年遠征軍將止步於鴨綠水;絕無可能殺到平壤。”

“所以某說;你們對東征戰局過於樂觀了。”李風雲笑道;“如果皇帝和中樞迫於重壓;突然改變攻擊策略;決心以武力摧毀高句麗;決心於今年結束戰爭;那東征戰局是否會出現重大變化?”

李密搖搖頭;一口否決;“遠東雨季已經來臨;遠征軍的攻擊時間已嚴重不足;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就算皇帝、中樞和遠征軍都想在今年結束戰爭;但無論他們的心情多麼迫切;事實上都不可能拿出創造奇蹟的攻擊之計。”

李風雲微微一笑;問道;“北平襄侯(段文振)的遺策呢?”

“北平襄侯的遺策?”李密吃驚地望著李風雲;“北平襄侯有遺策?你怎麼知道?什麼遺策?”

北平襄侯段文振三月十二日病逝;臨終上奏;但所獻計策因為與中樞決策相悖;皇帝和中樞並沒有將其公開;亦沒有傳達至東都;以免造成不好的影響;結果知者甚少;即便是前線的軍方統帥;也是直到皇帝和中樞決意執行段文振遺策之時;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

禮部尚書楊玄感不知道有段文振遺策;李密當然更不知道;所以李密的吃驚也在情理之中;但連楊玄感都不知道的事情;李風雲又從何得知?假如這一訊息是真的;那只有一個解釋;李風雲的背後有中樞核心大員;而這個核心大員就在皇帝身邊;深得皇帝的信任。這樣的中樞大員本朝只有五個人;號為當今“五貴”;即門下省長官納言蘇威、副長官黃門侍郎裴世矩;內史(中書)省副長官內史侍郎虞世基;御史臺長官裴蘊;十二衛府第一大將軍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

一瞬間李密心思電閃;做了無數設想和推測。李風雲的背後不是山東人?當初下命令將其羈押到東都的就是宇文述;所以李風雲肯定不是宇文述的人。蘇威是關中本土貴族集團的領袖級人物;而裴世矩和裴蘊都是河東裴氏的精英;虞世基則是江左人;似乎與李風雲都扯不上關係。

驀然;李密靈光一閃;想到了一種可能。從目前所知的訊息中;真正與李風雲扯得上關係的只有宇文述。如果宇文述有意針對通濟渠設計;故意把李風雲從東北羈押到中原;然後設下一個“苦肉計”;那麼今日通濟渠戰場就是一個天大的陷阱;這個陷阱要誘殺的人不僅有齊王楊喃;還有留在東都的所有試圖利用通濟渠來破壞東征的人;所有皇帝和改革派的敵人都是這個陷阱要宰殺的物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