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百一十二章 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六月二十一;涿郡副留守、武賁郎將陳稜率軍趕至湯陰。
先前南下黎陽打探軍情的斥候飛速回報;齊王率軍正在攻打黎陽;由此證實崔弘升提供的訊息並無錯誤。陳稜考慮再三;命令大軍暫駐湯陰休整;同時再報尚書行省;懇請中央儘快給出明確指示。
六月二十二;尚書行省接到了崔弘升的奏報;得知幽州軍團已於六月十九抵達魏郡首府安陽;而齊王也於六月十九抵達黎陽戰場;並迅速向叛軍展開了猛烈攻擊。
崔弘升在奏報中暗示齊王已經在黎陽戰場上搶佔了先機;對南北大運河的安全形成了制約;同時也直接影響到了東都戰局的發展;這使得黎陽局勢不但沒有因此明朗化;反而愈發險惡;甚至有些撲朔迷離;充滿了危險;存在各種不確定的變數。各路援軍因此憂懼不安;不敢輕易進入黎陽戰場;以免捲入皇統之爭的恐怖漩渦。
同日;尚書行省還接到了臨清關奏報;河內郡主薄唐煒和武牙郎將高毗都證實;齊王於六月十九渡河北上進入黎陽戰場。他們同樣憂懼不安;火速請示中央;是按兵不動;還是馬上趕至黎陽平叛?
行省大員們緊急商討。昨天治書侍御史韋雲起曾警告說;齊王這個巨大隱患一旦渡河北上進入黎陽;則形勢必將進一步惡化;結果這邊話音剛落;那邊就來訊息;說齊王已搶在各路援軍的前面殺到黎陽了;如此一來齊王突然就搶佔了主動;不但挾黎陽以脅東都;還挾大運河以脅聖主、遠征軍乃至整個北疆鎮戍;形勢惡化已不可避免。
如何應對?行省大員們有個共識;那就是不惜代價也要把齊王“困”在黎陽;堅決不讓其以任何藉口進入東都;堅決阻止這場風暴由軍事政變演化為皇統大戰;這是中央的“底線”;不可逾越。
但是;現在已經逼近黎陽的援軍只有河北討捕大使崔弘升和涿郡副留守陳稜;而他們都害怕與齊王“並肩作戰”;都擔心自己被齊王所累捲進皇統之爭;所以不約而同地停下了平叛的腳步;心甘情願地把決策權交給行省;名義上是聽命於中央;實際上就是推卸責任。
行省推無可推;既然代行中央職權;當然要行使決策權;只是這個決策好下;執行的難度太大。齊王可以無視行省命令;崔弘升和陳稜同樣可以陽奉陰違;說白了;他們都希望行省承擔責任;而好處由自己拿;穩賺不賠。
“即便樵公(周法尚)來了;也不會對行省俯首聽命。”吏部侍郎高孝基看得透徹;搖頭嘆道;“為今之計;行省只能承擔責任;但三路援軍也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他們必須把齊王困在黎陽;讓其動彈不得。”
“齊王可以困住;但困住了齊王;必然會延誤大運河的暢通。”元文都眉頭深皺;憂心忡忡地說道;“同時;其他各路援軍也遲遲進不了東都戰場;無法對楊玄感形成包圍;東都戰局的變數就大了;一旦衛文升敗北;西京大軍無力阻御楊玄感西進;關中失陷;則這場危機必然失控。”
眾皆無語。
齊王這步棋走得太好了;接下來就算中央命令崔弘升和陳稜馬上進入黎陽戰場;要求他們在最短時間內收復黎陽;他們也不敢與齊王“並肩作戰”。政治上根本就沒有信義可言;都是欺詐;翻臉就像翻書一樣;今天你好我好;明天就背後下刀子;太普遍了;所以他們絕不會相信中央;盲從中央;肯定要陽奉陰違;打著“執行中央命令”的旗號待在黎陽戰場的外圍;與齊王保持“安全”距離;名為攜手作戰;實際上就是監控齊王;就是執行中央的意圖把齊王困在黎陽;斷絕齊王進京之路。
齊王的目的達到了;他只要不把黎陽打下來;永濟渠就不會通暢;永濟渠不通;黎陽倉的糧草輜重就無法北上;聖主和遠征軍即便有意利用黎陽倉來臨時救急都不行;完全被齊王卡住了“咽喉”。同理;黎陽打不下來;各路援軍就被齊王牽制住了;無法及時支援東都;雖然各路援軍利用黎陽困住了齊王;但反過來;齊王也利用黎陽困住了他們;結果受害的是東都;所以東都也被齊王卡住了“咽喉”。一石二鳥;齊王的手段可謂高明。
“黎陽必須儘快拿下;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騰出手來圍殲楊玄感。”衛尉卿張權看看行省諸位大佬;最後把目光停在了韋雲起臉上;“行省應該馬上派出特使趕赴黎陽;竭力說服齊王。”
齊王帳下有兩萬精銳衛士;白馬城那邊還有彭城留守董純的一萬五千徐州將士;再加上董純和李善衡都是百戰之將;如果傾力攻擊;雖不至於一鼓而下;但數日內解決戰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