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2 / 4)

小說:張愛玲傳 作者:打死也不說

彰。

就我個人觀察,張對胡仍是一往情深,多方體貼;而胡之待張,則似乎與往昔稍有不同。

稍後,胡感覺環境逼迫之壓力愈見沉重,乃辭職匿居鄉間,而愛玲則仍居上海,因為在此期間生活所需,全賴愛玲一人鬻文所得。而蘭成則因愛玲不在身邊而又結識了一位年齡很輕的周姓護士小姐。後來,周女受胡牽連被拘。胡見事態緊急,乃欲前往日本,投奔日籍友人暫避。臨行之際,愛玲親赴黃浦江濱送別,並贈以兩部電影之稿酬與版稅,供胡旅居日本時作生活費用。”

這是除了《今生今世》外,我所見到的唯一有關張愛玲婚後生活的文字記錄,卻又叫人將信將疑,忍不住要問——人家“啟窗望月,持螯賞菊”,你看見了?“談經論道,規劃人生”,你聽見了?“勸慰再三,而效果不彰”,向你訴苦了?

然而我又希望他寫的全是真的——至少,張愛玲曾經開心過,快樂過。

猜想時間應該是9月以後的事情,因為這年9月,胡蘭成在南京創辦雜誌《苦竹》,10月出創刊號。張愛玲撰稿力撐,大概也會去陪他在南京石婆婆巷住上一段;其後不久胡蘭成便去了武漢,且又有了小周,光景便不同了。

關於那南京住宅,倒是有跡可尋的——沈啟無在《南來隨筆》中也提了一筆:

“我住在我的朋友家裡。朋友的家住在一個背靜的小巷子裡。我喜歡進門靠牆根的一排紅天竹,密密地叢生著一簇簇的紅果子,累累地快要墜下來了,真是生命的一個沉重。客廳前面是方方半畝大小的一片草地,隨意生長一點野花,卻無大樹遮蔽天日,這小園,我感覺它有樸素與空疏之美。沒有影子的太陽,曬滿全院,坐在客廳裡開門一望,草地的綠彷彿一齊爬上臺階似的,人的眼睛也明亮起來了。”

“朋友讚美一個印度女子寫的句子,‘秋是一個歌,桂花蒸的夜,像在廚裡吹的簫調。’想到這樣的夜,沒有月亮也是美的,暗香浮動,你試用你意象的手,輕輕也可以摸得出的。” 。。

第十章 一紅傾城(7)

這個“朋友”,便是胡蘭成了;這片草地,便是他躺在藤椅上第一次看《封鎖》的地方;而這個“印度女子”,便是炎櫻(炎櫻是斯里蘭卡人,但胡蘭成一直錯記成印度人,後來張愛玲在《對照記》裡特意點明,似有澄清的意味);那句“秋是桂花蒸的夜”,便是張愛玲小說《桂花蒸——阿小悲秋》的題記,便登在《苦竹》雜誌上。

沈啟無且讚美炎櫻設計的《苦竹》封面,說:“我喜歡這樣的畫,有木板畫的趣味,這不是貧血的中國畫家所能畫得出的。苦竹兩個字也寫得好,似隸篆而又非隸篆,放在這裡,就如同生成的竹枝竹葉子似的,換了別的字,絕沒有這樣的一致調和。”

他是胡蘭成的朋友,也是同事,常常聽到胡蘭成讚美張愛玲。一個陰雨天,兩人站在廊下,聽到巷裡有鼓吹,胡蘭成想起舊時胡村人家娶親的吹打來,漸漸聊到《*》裡的婚嫁,胡蘭成說:“這兩天閒來無事,我又看了一遍《*》,覺得寫的欠好,讀了只有壅塞的憂傷,沒有啟發。”

於是沈啟無說了些明朝萬曆天啟年間的事來助興。聊到投機處,胡蘭成便又提起張愛玲來,說她如果在這裡,一定另有絕高見地。又說:“《*》裡的人物,正如陰雨天換下沒有洗的綢緞衣裳,有濃濃的人體的氣味,然而人已經不在這兒了,也有熠熠的光輝,捏一捏還是柔滑的,可是齷齪。就像張愛玲在《談跳舞》裡說的:‘齷齪永遠是由於閉塞,由於區域性的死。’是這樣的爛熟。”說過了,才覺出這一個絕妙的比喻十足是張愛玲的風格,不禁越想越得意,只說還不盡興,於是提筆記下來。又逼沈啟無也來寫一寫張愛玲。

沈啟無遂寫道:

“張愛玲,蘭成說她的文章背景闊大,才華深厚,要佔有一個時代的,也將在一切時代裡存在。這話我並不以為是過譽,看她文章的發展,是有著多方面的,正如蘭成說的,‘青春能長在,自由能長在,才華能長在的’。生活對於她,不是一個故事,而是生命的渲染。沒有故事,文章也寫得很美。因為有人生作底子,所以不是空虛的浮華。她不像西洋厭世派,只寫了感覺,在他們的手下,詞藻只做成‘感覺的盛筵’。而她,把感覺寫繪成感情,幾乎沒有一樣感覺不可以寫出來的,沒有一樣感覺不是感情的。她走進一切的生命裡去,一切有情無情在她的作品裡也‘各正性命’,得到一個完全的安靜。所以,她的文章是溫暖的,有莊嚴的華麗,也有悲哀,但不是慘傷的淒厲,所謂‘眾生有情’,對人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