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夫一家邀請德奧和他們住在一起。德奧非常高興,只有心地純良的人才會作出這樣的決定,而且他們一定也覺得德奧是個不錯的人。但這種高興的感覺轉瞬即逝,被長時間包裹住他的疲憊與蒼白感湮沒——無論眼前發生多好的事情,他的腿不都一樣一直在痛。同時,也是因為自從他到了紐約就一直被當做一個孩子對待,彷彿無力掌控自己的生活,這讓他很惱火。他無法決定沃爾夫家會不會收留他,甚至無法決定自己是否接受這個邀請。德奧不想成為一個等著別人救助的人,可是他也明白自己需要他人的幫助。後來德奧才知道,其實當時自己完全沒有明白這個邀請的意義有多麼重大。以前聽紐約人說起“冬季”這個詞時,他只以為他們說的是雨季。那時,德奧只在意一件事情:沃爾夫一家也許可以幫他回到校園。
莎倫讓德奧給南希和查理打電話,將要打時他突然想起自己把查理送的軟墊弄丟了。在蒲隆地,家用物品都十分寶貴,要是誰家收養了一個孤兒,只要孩子打碎了一隻盤子,那家人很可能會把孩子趕出去。德奧聽說過這樣的事情,要是南希和查理知道他把軟墊丟了,他們會有什麼反應?要是德奧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說出來,他們就會知道自己撒謊了,至少對他們有所隱瞞,而自己一直睡在公園裡的事情也就藏不住了,可是德奧不想讓別人知道這件事。
德奧查了查詞典,想好了一個問題,然後給查理打電話。
“那個軟墊我該怎麼處理?”
查理頓了一頓,然後說:“把它留那兒吧。”德奧終於鬆了一口氣。
第六章 紐約—教堂山 1994至1995年(1)
查理和南希的公寓又長又窄,一頭是客廳、廚房和一間臥室;另一頭是南希的畫室,裡面擺滿了她的油畫和素描,內容大多是建築體,細膩而逼真。德奧的房間位於公寓的中間。為了符合建築規範,這個房間的一面牆上高高地開了一扇小窗,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窗戶。這房間以前是查理的辦公室,查理和南希把它叫做“黑洞”,幾面牆上都擺滿了書,過道里勉強安了一張床和一張小書桌。
這是德奧長這麼大住過的最舒服的房間了,長久以來因逃亡、勞頓、居無定所而備受折磨的身體,在這裡終於可以安頓下來。但與此同時,他的心智也開始從麻木中運轉起來。好幾次,在德奧半睡半醒中,生動的夢魘會突然逼至:血淋淋的大砍刀,血肉模糊的軀體……有時德奧又會做那些糾纏不休的噩夢,夢裡最後他仍然不得不逃命,卻還是怎麼也邁不動步子。每當這時,德奧就會起床,悄無聲息地溜到浴室衝個涼水澡,涼得刺骨,然後一夜無眠。在他的小屋中有臺收音機,德奧把收音機的音量扭得很小,耳朵貼著喇叭慢慢調臺,他找到一個叫做“法國國際電臺”的頻道,其中有個節目叫“非洲”。節目要到午夜才會播出,有時會播放些關於內戰的新聞。那些新聞大都讓人揪心,可是德奧還是不能自已地期期不落。查理每天都會翻閱《紐約時報》,有時德奧會瀏覽一遍報紙找找“蒲隆地”這三個字,可卻從未找到過。有時他的確會看到“盧安達”,但從沒有任何關於蒲隆地的訊息。德奧聽廣播,既是為了聽“蒲隆地”這個名字,也是為了讓自己醒著,遠離那些噩夢。
德奧有時點燈熬夜,南希偶爾會敲門進來,坐在床邊陪陪他。德奧的英語還不是很好,說上幾句不夠用了,而且這些時候他也不是很想說話。不過南希並不介意,只是安靜地和德奧坐著。有時德奧會不知不覺趴在桌子上睡著了,但大部分時候,他會一直熬到凌晨三點廣播結束,然後靜靜聽著鐘錶滴答走動,望向那扇高高的窗戶,心裡默默叨唸:“天怎麼還不亮,怎麼還不亮……”
德奧現在不再是生活在四季晝夜長短相當的赤道地帶了。最近,紐約的夜晚越來越長。一天,南希在畫室裡喊他:“德奧,快過來看。”
德奧從畫室的窗戶望出去,外面零星地飄著白色的毛絮:“這是從哪兒來的?是和雨一樣從天上落下來的嗎?”
南希和查理希望德奧能把工作辭掉,德奧就乾脆不再去那家超市,不過這也意味著他需要接受沃爾夫一家給的零花錢。
“我這樣就像個寄生蟲,”德奧收下錢時心裡想,“還不如回中央公園去。”
南希和查理告訴德奧可以用家裡的電話往布瓊布拉給克勞德打電話,可是德奧打過一次,發現一分鐘要花五美元,就再也沒往家鄉打過。所以,德奧還是不時坐地鐵到哈林區街頭打電話。
莎倫曾讓德奧寫下自己的經歷,德奧刻意隱瞞了真實資訊。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