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2 / 4)

都有同好,而且蒲松齡老爺爺早就發明了憑味道辨別書籍檔次的高招。這本《點石齋畫報選》的裝幀在視覺上給人一種貴州蠟染的層次深厚感,摸上去卻又細膩而不油滑,封襯均雅緻而大方,特別是作為一本以圖為主的書,一百八十多幅畫都印得清晰而乾淨,連密麾細鱗、蚊足小字亦了了可辨,詢為難得。我接連數日展玩此書,嗅其墨香,賞其圖文,只覺如此高質量的圖書,我不見它,彷彿足有二十多年矣。

書印製得好,主要是出版社的功勞。此書更重要的價值是選編者寫在前面的洋洋數萬言的導讀,曰《晚清人眼中的西學東漸》。學界歷來對《點石齋畫報》評語甚高,而陳平原撥草尋蛇,獨以這一視角看待這本中國畫報的“始祖”,可謂是百年之後的再次“點石成金”。陳平原治學,素來重視“眼”的問題,什麼“以新眼讀舊書,以舊眼讀新書”之類。在這篇導讀中,他不僅讓讀者去看晚清時代湧入的西學,更著重於引導讀者去看“晚清人為什麼這麼看西學”。也就是說,讀者可以將一百八十多幅畫看成一百八十多面鏡子,從這一百八十多面鏡子中,看到了晚清人圓睜在世介面前的眼睛。

如此,這本《點石齋畫報選》便有了多重的欣賞價值。從中能夠看到當年真實的飲食起居、社交娛樂等社會風俗,又能夠看到國人對西方文化欣羨、獵奇、恐懼、隔膜、蔑視等多種態度。我們今天自以為比一百年前準確地瞭解西方,其實再過一百年後,看看我們今天影視作品中的西方,或許更加可笑。正如這套叢書的總序所云:“其蘊涵的酸甜苦辣,都將成為後人咀嚼回味的不可或缺的‘歷史文化遺產’。”

正本清源、提綱挈領以外,導讀者以犀利的洞察,分析了《點石齋畫報》圖與文之間的敘述縫隙,實際上是指出了作品的復調結構。這一解讀方法,具有相當的學術示範作用。我想起五十至七十年代的連環畫,圖與文之間的敘述縫隙就比較小,或者說是互相加強。而八十年代以後,張力則開始加大。而如今一些畫報,甚至故意追求圖與文的反諷乃至背道而馳。這些因素,在《點石齋畫報》時代就已經不同程度地凸顯了。由單獨地剖析文字和圖畫,到將二者合併考察,這是又一個超越雅俗苑囿的突破性嘗試。

僅從美術史角度來看,《點石齋畫報》也可圈可點甚多。除了導讀指出的石印和時事畫的重要性之外,諸如透視問題,比例問題,工筆與寫意問題,其實都滲透著對待西學的意識。畫面上何處用中、何處用西,亦皆饒有趣味。近半個世紀以來,《點石齋畫報》的選本已經有十來種,但大多沒有標明“選本”,而且編排草率,特別是沒有一篇以深入研究為根底的導讀。世上的事就是這樣,不肯做“吭哧吭哧”苦役的人,也就拿不出“鏗鏘鏗鏘”的貨色。陳平原多年經營的這個選本也是如他所說,“希望能展現我心目中的晚清人對於西方文明的接納”,並不能全面涵蓋美術史、文學史、科學史、宗教史、社會史等所有角度。從研究的深度和選圖的眼力來說,這無疑是迄今為止最出色的一本。作為專業收藏也好,閒情讀物也好,一冊《點石齋畫報選》在手,遙想一百年前國人的精神生活,確有幾分“自將磨洗認前朝”的味道也。

自殺的英雄

今夜

我徹底瞭解了你

擁起你血沫噴湧的屍體

淚水像瀑布般

把我衝入你的微笑裡

在這四通八達的漩渦

頂天立地之神勇

粉碎了所有下沉的誘惑

風車般掄起雙臂

擊落暗器如雨

就這樣自絕於人民

在兩條胖魚的追逐中

走投無路

兩儀哈哈大笑

乃露出猙獰的太極

人之子坦然受辱

目光穿透十萬光年的星雲

在那裡

我的微笑

沐浴在你

瀑布般的淚水裡

懷念孟二冬(1)

前幾天翻舊影集,驀地發現了幾張跟孟二冬的合影,遂油然想到,老孟離開我們,已然3年了。

3年前的4月份,記不清是哪一天的早晨,溫儒敏老師告訴我們,孟二冬已於凌晨走了。在場的人沒有一句話。中文系的教員,似乎應該不拙於表達感情,但在那一刻,都呆呆地無語,彷彿很冷漠,冷漠得可以灼傷晴空裡的太陽。

當夜,我致函系領導:“驚悉孟二冬老師辭世,不勝悽婉哀痛。我一向敬慕老孟之人品才學,今夜敬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