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苦力”開始成為華人的代名詞,這個詞實際上在美國曆史上是一個特有的詞,就是漢語拼音的苦力,也不對,是和漢語拼音“苦力”的拼法差不多,這些來自清帝國的華人勞工都被叫做“苦力”,並且哪怕是在官方的檔案中,這些話人也被叫做“苦力”。
淘金熱差不多過去之後,美國又開始修築一條橫跨美國東西的大鐵路,這時候有更多的“苦力”出現在美國。
在修築這條鐵路的兩個公司中,其中一家公司的老闆名字叫斯坦福,他後來曾經創辦過一所大學,叫做加州矽谷斯坦福大學。
好吧,現在估計很多人都已經明白美國人的資本原始積累是怎麼完成的了。
當這條鐵路修築好之後,加州政府就開始逐步設定限制華人的法案,直到1882年,《排華法案》正式誕生。
世界大戰之後,隨著外籍軍團的卓越表現,美國人終於開始正視《排華法案》,有國會議員在去年就正式提出要廢除《排華法案》,美國國會已經就這個提案進行了好幾次辯論,但一直都沒有達成共識。
好吧,想要等美國國會達成一致,不如等這一屆的國會成員全部自然死亡比較快。
爭論的焦點並不僅限於是否廢除《排華法案》,甚至有美國國會議員提出,《排華法案》不僅不能廢除,反而應該適用於整個亞洲,以限制來自菲律賓的移民。
來自菲律賓的移民,好吧,這又是一個新問題。
《香檳沙隆》在美國上映之後,引起了更加熱烈的反響,紐約大都會劇院主劇場甚至把這部電影連續排了180個班次,也就是說,接近兩個小時的電影,每天24小時,已經連續放映了整整半個月,如果有票房統計……
嘖嘖,估計要創紀錄。
《香檳沙隆》完全顛覆了美國人心中對華人的印象。
在美國人的印象中,華人舉止粗魯,不講衛生,沒有信仰,不願意主動融入社會等等,總之,在美國,華人就是很另類的存在。
但《香檳沙隆》裡的華人和美國人印象中的華人截然不同,銀幕中的華人真誠、熱情、勇敢、無所畏懼、誓死如歸等等等等,你可以用所有的褒義詞去形容他們,都不會讓人感覺過分。
和天真爛漫的美軍士兵比起來,華人士兵也會對著鏡頭開朗的微笑,他們在大戰前夜也會去禱告,他們留給親人的遺物光是十字架就有足足四大箱,簡直裝滿了半個車廂。
和遇到困難就驚慌失措的美軍士兵比起來,華人士兵更加堅韌,他們通常是一言不發,一個接著一個的衝上去和敵人殊死搏鬥,影片中一個鏡頭對此描寫的非常充分,那是一個機槍哨位,佔據火力優勢的德國人彷彿是為了引誘華人射手去送死一樣,德國人摧毀了陣地上幾乎所有的機槍陣地,只留下了那一個。
幾乎可以肯定,有狙擊手正瞄準著這個機槍陣地,這等於是必死之地。
但射手們沒有畏懼,主射手陣亡後副射手頂上,然後是第二副射手,然後是彈藥手,到最後當德軍衝上來的時候,操縱重機槍的是一名年輕的記者。
記者身邊都是同伴的屍體,而在陣地外,德軍屍體從機槍陣地一直延伸到江邊。
密密麻麻。
563 好大喜功
隨著《香檳沙隆》的熱映,華人在美國人心中的形象正在逐漸改變,甚至美國駐菲律賓總督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還轉達了威爾遜總統向秦致遠發出的訪問美國的邀請。
很明顯,伍德羅威爾遜對於秦致遠會不會接受邀請並沒有十足的把握,否則的話,伍德羅威爾遜完全可以透過電話直截了當的提出邀請。
邀請訪問這種事,透過旁人來轉達總是顯得有些誠意不足。
不過那不是秦致遠拒絕邀請的理由,秦致遠的拒絕理由還是《排華法案》,就在麥克阿瑟向秦致遠提出邀請的時候,秦致遠直截了當的拒絕,沒有留絲毫餘地。
“我雖然是蘭芳的國王,但我畢竟是華人出身,如果美國不廢除《排華法案》,說實話,我這輩子估計都不大可能踏上美國的土地。”
這段話是如此決絕,偏偏理由是如此充分,讓麥克阿瑟無言以對,麥克阿瑟只能無奈作罷。
不作罷又能怎麼樣呢?
麥克阿瑟在菲律賓是太上皇沒錯,但在蘭芳,麥克阿瑟什麼都不是,如果把時間退回到《香檳沙隆》這部電影拍攝的時間,麥克阿瑟甚至是秦致遠的手下,他和美軍第84旅是要受秦致遠節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