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3 / 4)

小說:以碳之名 作者:那年夏天

雜誌。但很快人們發現,原文指出這一威脅來自砍伐,並非來自氣候變暖。這就是繼“氣候門”、“冰川門”陸續爆出後,IPCC遭遇到的又一個信任危機“亞馬遜門”

亞馬遜門事件表明:對IPCC來說,“氣候變暖”是個筐,啥壞事都能往裡裝。只要能向民眾說明宣揚暖化的危害,他們可以做任何偽造和篡改,將破壞環境的罪名栽贓到溫室氣體身上,繼而獲得向氣候開戰的法理正當性。

這一系列醜聞連續曝光後,在輿論競相撻伐下,IPCC原本的“絕對公信力”大打折扣,頭上光環急速黯淡,由原來拯救氣候的英雄,一下子淪為陰謀操縱者。不過,他的基本盤並未因此崩潰。其第一項報告中“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暖,且不容置疑”的定性,目前仍獲普遍認同。第二項報告儘管馬腳不斷,但據說大方向上很正確。借用IPCC很多科學家的話:“長達986頁的第二項評估報告,截至目前只發現4處錯誤,而絕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正確的,有確鑿根據的,這很了不起”

最近,因屢屢爆出的氣候門事件引發出的懷疑聲浪,美國、中國和英國科學院組織聯合調查組,對IPCC的相關研究成果作有針對性的調查勘誤,但這一調查有個前提限制,即“人類活動主因”不容質疑。

看來果真是撼山易撼IPCC難啊!

哥本哈根大博弈(1)

依稀記得,筆者小學生時,就經由大人口中,聽說了英阿大戰和馬爾維納斯群島,雖然當時的概念還非常模糊,可懵懂之間,興趣的種子已然在心中播灑。初中時代,因小畫冊《戰爭惡魔》(根據劉亞洲報告文學改編)的啟蒙,開始萌發出對實事的強烈興趣。自那以後,這種興趣一直保持著,就如同好多其他朋友喜歡足球和F1賽事一樣。說實話,二十多年來,在目睹了那麼多激盪五洲風雲的“大事”後,我發現,沒有一件能和目前的暖化議題相提並論,我指的是在滑稽程度上。

滑稽一、明明處在一個亞間冰期內,背景是第四紀大冰期還在持續中,地球溫度冷化是絕對主題,並且自暫時告別冰川肆虐大地以來,1萬年來也越來越冷。可冰河時代夾縫中的人們,卻要為所謂的“暖化”惶惶不可終日,彷彿世界末日明天就要造訪。在一片近乎歇斯底里的恐怖傳遞中,人們的理性包括歷史上因氣候變冷給造成的嚴重創傷記憶,就因為這一百多來的短暫氣溫反彈,頃刻間便被掃蕩無餘。不要說杞人憂天,杞人憂天的故事發生在民智未開的古代,而暖化恐慌在出現在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杞人憂天是特例,而暖化恐慌則是大規模群體症候,甚至波及到整個人類社會。所以,兩者雖然都很滑稽,但滑稽程度上則斷不能同日而語。

滑稽二、將工業排放鎖定為升溫“真兇”的暖化教義,本來一個假說,基於錯誤認知和錯誤推定的偽命題,卻能被一路推波助瀾,推到“科學界共識”的高度,繼而匯成一股裹挾全世界的宗教狂飆。以至於整個人類都在詛咒自己臆測出的那個“撒旦”—二氧化碳,誓與其不共戴天!

滑稽之三也是最滑稽的、這一挑戰人類智商底限的偽命題,能夠劫持科學、操控主流輿論,將世界騙個七葷八素不說,它還要玩真的,短短二十年間,便完成了由一個假說到劫持“人類正義”的運作。挾“政治正確”而號令天下,要全世界行動起來去搏殺二氧化碳,而它竟然真的作成了!

於是乎,一場人類大戰風車的空前鬧劇,便在暖化教戰鼓的催動下荒唐上演了。

20年間,這場以消滅二氧化碳排放為神聖目標的氣候戰爭,由意向到落實,一步一個臺階、一次較一次急迫,其醞釀和組織速度之快,簡直令人歎為觀止。

大家看看這個路線圖:1988年,歐洲人推動下IPCC成立,開始謀劃應對“暖化危機”;1990年,歐共體代表在“第二次世界氣候大會部長級會議”中,首次提出保護大氣層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主張,並提議立即開始關於“氣候變化公約”的談判,從而拉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談判的序幕;1992各國首腦奔赴巴西里約熱內盧,簽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開始把矛頭對準二氧化碳,但沒有具體規定各國承擔義務;1995年3月28日,公約第一次締約方大會在德國柏林召開;1997年12月11日,第三次締約方大會在日本東京召開,149個國家和地區簽署透過了《京都議定書》,開始明確發達國家碳排放量(注意:這個很重要,後面的章節中將多次提到);2007年12月,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在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召開,協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