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她點點頭說。
於是透過紀強的翻譯,他們兩人來到了這些膠農位於採收區內的工寮。在不妨礙他們工作的情況下,紀強又熟練地投入他的攝影世界中。
沒有了紀強的翻譯,和他們的溝通一下子變得有些困難,在應用她拙劣的葡萄牙語和比手劃腳,再加上英文之後,她知道了西那亞,也就是剛剛那個用有著濃重口音的英文向他們問話的人,是這裡的負責人,也是惟一稍通英文的人。
於是,她用英文向西那亞提出一些她心中的疑問:“這是在做什麼?”
她好奇地指著工人用木棍不停地攪拌白色橡膠,然後在冒著熱氣的窯前燻烤,不停地重複這些動作,最後凝成一個個約三十到四十公斤的膠團。
“這是讓採得的橡膠結成塊,以方便浮在水上,由上游流到下游。”
雖然他的口音很重,但仔細分辨還不難聽出他在說些什麼。接著,經由江昀一再地要求,他開始解釋他們每一天的工作流程。
“為了要擁有收益,我們每人必須要負責上百棵的橡膠樹,每天早上用約四個小時的時間,在太陽凝固住膠汁和樹上的切口閉合之前,從上百棵的樹上取得汁液。大概一天可以收集五六公斤的膠汁。
“然後回到小棚中,用新鮮的酸性棕櫚果核當燃料,燻烤膠汁,讓膠汁凝固成膠團,做完這件事後,我們會再回到森林撿拾第二天烤橡膠用的果核,就這樣過了一天。”
“那雨季的時候怎麼辦?”江昀記得她來之前所做的功課中,好像有提到雨季是不能採膠的,於是又開口問。
西那亞點點頭,又接著說了下去:“每逢雨季無法採收的時候,我們就會順流而下,把採收的橡膠運送到馬瑙斯。中間商在那裡等候,我們就用膠團和那些中間商換取生活所需的東西。”
江昀聽得出西那亞口中濃濃的無奈。她記得書上有寫到,這些膠農受到中間商的剝削,大量的勞動換不來一頓溫飽。這也就是巴西的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的原因之一。
這些採膠的人大多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