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名寫了十多項,把自己姓名擠在
左下角,細看這位仁兄的頭銜,不是什麼名譽理事,就是什麼團體顧
問,甚至某某運動團隊的副領隊、某某慈善機關贊助人,細一琢磨,沒
有一項實際的工作。這種好大喜功、華而不實的人如果當選,還能不
出賣風雲雷雨嗎?
筆者初入社會時,先師閻蔭桐夫子曾經叮囑過我:“在外酬應一定
要準備一些印有姓名、籍貫、地址、電話的名片,以便跟初交的朋友交
換,假如人家給你名片,你不回一張,很容易讓人誤會你架子太大,或
不願意折節下交,豈不冤枉;至於那些名片上印有‘專誠拜謁’、‘啟事
蓋章’字樣的,不是自抬身價,就是自命不凡矯揉造作之徒,不足為
法。”多少年來,恪遵師訓,身邊總要帶幾張名片,以備不時之需。
風箏談往
臺灣有一句俗話:“九月九,風箏滿天嘯。”重陽節除了敬老登高、
賞菊,就是放風箏了。內地元宵過後清明之前,風和日麗柳色青青,且
風向穩定,就該到郊外放風箏,把一冬鬱悶在心裡的黴氣盡情吐出,自
然身心俱暢,百病消除。跳繩、踢毽子、放風箏,都屬於戶外健康娛樂,
大人們是不會加以禁止的。清明一過,季節風來臨,風起西北,黃沙蔽
天,想放風箏,要等來年啦!初來臺灣看見重九節有人在淡水河放風
箏,覺得很奇怪,怎麼春天的玩意兒,拿到秋天來玩呢!後來才想到完
全是季節風的關係。臺灣到了秋天,景物柔美,涼飆初拂,正是放風箏
的好時光。內地宜春,臺灣宜秋,完全是風向不同而有所差異的。
中國什麼時候有風箏,最古老傳說,是漢高祖與西楚霸王項羽戰
於垓下,兩軍相持不下,漢軍由張良設計,韓信督工,糊了千百隻大風
箏,趁著黑夜風高,一齊放進楚營上空。簫管羌笛盡奏楚歌,楚軍以為
漢軍已得楚地,軍心渙散,兵無鬥志,楚軍大敗,項羽自刎烏江,並且有
人傳說那批風箏載有甲冑勇士,那是稗官野史之言,不足深信。此後
五代的李鄴,是位貪享歡樂的風流天子,他在宮中閒得無聊,讓妃嬪侍
女們各出心裁,用竹紙做材料,糊制各式各樣的鸞鳳鳶雁,引線乘風,
以為笑樂,並且在鳥背綁上竹笛,迎風垮睜有聲,所以叫作“風箏”。在
此之前,原本設於殿閣簷稜之間的鐵馬當風作響,敲金戛石叫“風箏”,
後來反而變成紙鳶的專門名詞了。此外見諸史籍的,還有南北朝梁武
帝蕭衍在臺城被圍,曾放風箏請求救援,根據史冊記載,最保守的估
計,早在一千五六百年之前,中國人就發明放風箏了‘。
清官每年河初解凍新柳吐綠,阿哥格格們就開始放風箏了,地點
於宮裡長巷,視野廣闊,附近無樹木阻擋,地又平坦。風箏是由內務府
造辦處僱有專門工人扎制承應,最好放的有黑鍋底、沙雁、瘦腿,這種
風箏一抖就起,雖然式樣古老,可是阿哥們不用假手別人,就可放起。
至於福壽、雙喜、七星、八卦、硃砂判、老壽星、八仙人一類人形立體大
型排子,必須用竹竿子先抖後放,而且不能用小線,改用老弦,要等官
監們放起來,夠上罡風,茌高空穩住,才能交給阿哥們扯繩放線呢!皇
城附近,住著一些遊手好閒的輕佻少年,一看見內廷風箏翱翔九霄,立
刻邀集身強力壯叫“挖子手”的人,用蘸上玻璃沙的老弦,拴在稜角鋒
利的鋼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