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直接叫他來報我就是,缺什麼也直接吩咐外頭。忠心是好的,可別死扛,畢竟你才到皇上身邊不久。”
“是,小的謹記郡主的話。”
朱寧的書房收拾得乾淨整潔,居中是一張梅花圖,星星點點的紅梅花點綴在三兩筆勾勒出來的樹幹上,顯得格外精神俏麗。室內擺設簡單,正廳的大案兩邊擺著兩張太師椅,下頭是左右各兩張椅子並高几,東屋是正經書房,臨牆擺設著高高的書架,書架上頭卻拉著簾子。朱瞻基信步走到前頭拉開簾子一看,隨便翻了兩本,卻發現上頭全不是聖人之言,什麼《柳河東集》,什麼《漱玉詞》,什麼《玉壺清話》,什麼《西夏書事》……看到最後,他又拉上了簾子,衝著張越笑了笑。
“朕早知道姑姑喜歡這些雜書,沒想到這麼多年還是如此。”
張越聽到朱瞻基說雜書,不禁想起了自家妻子。他的外書房是自省齋,杜綰在院裡五間正屋中也把西邊闢成了看書做事的地方,只這種大冷天才會在暖閣。他記得上回去翻了翻書,《貞觀政要》、《隋唐嘉話》、《奉天錄》、《茶經》等等諸多雜書應有盡有,料想和朱寧這麼談得來。除了彼此都頗有學識,愛好上相似也是最要緊的。
當然,朱瞻基這會兒只是感慨,張越也不會把這一茬說出來。果然,皇帝在書案後頭的椅子上坐下,示意他落座之後,就直截了當地說:“朕覺得如今的朝堂,暮氣重了些。”
朱瞻基見張越先是一愣,繼而託著下巴沉思了起來,就站起身揹著手走了幾步,到了窗前又倏地回過身來:“從前,布衣可因薦舉而一舉公卿,從布政使到參政參議比比皆是,如今科舉漸漸齊備,薦舉式微,前次甚至有人進諫說不可再輕開薦舉,所以,用人漸循科舉資格,像你這樣的特例以後恐怕也不會有了。只不過,遙想當初永樂初年,太宗皇帝一舉召楊士奇等翰林入閣,那時候,他們年紀最大的不過四十出頭,年紀最小的才三十,那時候何嘗循過資格?”
天子提起已故的永樂皇帝朱棣,張越自然少不得站起身來。朱棣以燕藩入主大寶,文臣心懷舊朝的不在少數,這時候當然是不循資格用人才,但承平日久,居高位者自然討厭出現變數,所以,無論升遷還是其他都按資排輩,這就很自然了。
內有太后,外有老臣,朱瞻基雖是太平天子,但登基之後,便是有無數人明裡暗裡地提醒他要遵循仁宗朱高熾治天下那一套,少打仗多寬仁,休養生息提高國力——話是沒錯,但除了少數幾樁事情之外,其他提案往往是一出來就是阻力重重,勉強推行之後更是步履維艱,也難怪他覺得煩躁。此時此刻,張越看著朱瞻基那眉頭緊鎖的樣子,猛地想起這位在永樂朝就被冊為皇太孫的皇帝在史書上只做了十年的太平天子,心裡不由一緊。
突然,他只覺得靈機一動,於是便上前低聲說:“皇上何不重開弘文閣?”
弘文閣是當初仁宗皇帝朱高熾在的時候設立的,當初說是隻選文學之士充當是侍從,但由楊溥掌弘文閣印,自然還有深一層的用意。只是朱高熾終究是“壯志未酬身先死”,弘文閣最後不了了之,朱瞻基即位不久就把楊溥召入文淵閣,又撤了弘文閣。於是,那個曾經有可能大放異彩的地方,也就很快成了人們遺忘的角落。
“你的意思是……”
“皇上,臣並不是說想要分內閣的權,而是在內閣之外,讓那些資歷不夠的人有說話的地方。皇上如今朝會之後便會在便殿召見部閣重臣議事,但弘文閣重開之後,不用常去,每月召見一兩回,在詩文之外聽聽那些胸懷銳氣的臣子的題奏,興許能另有所得。或者說……甚至不用重開弘文閣,只將弘文閣作為一個議國事的地方。”
決定國家大事是用吵架吵出來的,倘若不是看到過後世某些民主國家在國會上大打出手的架勢,張越也不會想到這些。他當然不會妄想在如今這麼個時代推行什麼見鬼的民主,可激辯的時候能夠聽到往日聽不到的意見,這才是最重要的。懷著銳氣的年輕官員雖說未必能說出一定正確的治國方略,但何嘗不是一種參考?畢竟,下詔求直言乃是特例,不是常例。
突然重用少壯派對於朝堂用人是沒有好處的,更容易激起反彈,先不如先設一個溝通渠道。否則,等到年輕人在官場上被磨平了稜角,很多想法也就泯滅無蹤了。
“你說得有道理!”
朱瞻基畢竟是自幼作為儲君培養的,與其說覺得如今的重臣是掣肘,還不如說是又得倚重他們,又不慣事事由他們拿主意——為了辦成事情把那些礙手礙腳的人全部拿掉,然後換上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