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知道山東的事。如今山東按察司按察使、副使、僉事一概被鎖拿進京,山東闔省刑名竟是無人管。這還不算,青州知府遲遲未定,這下雪天多有天災,若是再拖下去只怕要出大亂子。”
這幾天張輔雖然日日伴駕,但常常風痺症發作的皇帝並不和他談國事,多半就是憶往昔金戈鐵馬那段歲月,再加上張越來信時只說奉旨查案,因此他還是剛剛知道,那幾個皇帝曾經諮問過他的職位居然還是空缺。他雖然是武官,但是也能想象到青州府那邊群龍無首的情景,臉色就漸漸變了。
“此事歸吏部蹇義尚書管,楊學士為何來找我?”
“蹇尚書前後挑選過三批人,第一批皇上說資歷不夠,第二批皇上嫌棄太老,第三批皇上說他們……並非正途!總之皇上這一次似乎對山東那兒的文官頗為失望,而且……”
說到這兒,楊榮已經是不知道該說什麼是好。當今皇帝乃是靠靖難之役硬生生奪過的江山,之後誅方孝孺十族,黃子澄齊泰等等殺了無數,結果早年那些文官除了他和楊士奇蹇義夏原吉等等,幾乎不是獲罪就是隱匿不出,如杜楨這般最後願意出山的寥寥無幾。雖說幾批科舉也取了不少文官,可常常還需要從監生舉人當中選官,甚至拔擢徵辟布衣,這會兒山東一下子空出了那麼多高品官職,吏部本來就夠為難了,哪裡能架得住皇帝挑三揀四?
楊榮即使沒有捅破那層窗戶紙,張越心裡也明白。朱棣對於武臣素來優容,即使是大罪也不過是貶謫,重新起用的更是不在少數。但對於文官卻動輒就是一個殺字,再加上文人當中有不少心懷建文帝,肯出仕的未必有才,有才的未必肯出仕,這竟是一個難題。
見張輔心有所動,楊榮不禁稍稍安心了一些。若在平時,他只要竭力設法總能夠說服朱棣,可如今朱棣這一病,他竟是連人也見不著,於是只能把主意打到了張輔頭上。雖說他心裡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但仍盼望這關鍵時刻張輔能夠諫言一二。
“楊學士放心,明日我面聖的時候必定會提及此事。”
都知道張輔為人一言九鼎,楊榮登時如釋重負,忙站起身深深一揖。這正事辦成了,他卻情知多留必遭嫌疑,當下就匆匆告辭。而張輔親自將人送到花廳門口,令榮善代為送至大門口之後,他連鬥蓬都來不及披,急急忙忙來到了書房。
取出楊士奇那封信一目十行看完,張輔不禁面露苦笑。人道是這內閣雙楊常常不謀而合,如今看來還真是如此,這正在南京城輔佐監國皇太子的楊士奇,竟也是為了山東之事寫來的信。後者這信中還詢問了張越的近況,顯然,送往南京的奏摺並不會關心一個微不足道的安丘知縣,所以楊士奇並不知道張越已經接下了一個燙手山芋。
正沉吟的他冷不丁看到旁邊的鎮紙下還壓著什麼,挪開一看方才瞧見那兒還有幾封信。想到之前自己在惜玉面前的埋怨,他只得在太師椅上坐了下來,無可奈何地一封封拆開看,待看到漢王朱高煦那熟悉的粗豪筆跡時,他的眉頭登時皺成了一個大疙瘩。
舉薦山東按察使和青州知府?開玩笑,他要是想舉薦,早就將堂弟張信舉薦了上去,怎麼還會等到今天!當初張信若不是因為和漢王朱高煦來往得稍稍密切了一些,區區一樁下屬貪贓的小案子,怎麼會勞動錦衣衛出馬?而他千辛萬苦從中設法,張信仍不免貶謫交趾?
他隨手將那封信扔到炭火盆中燒了,心中忽地想起張超張起兄弟已經入了軍中,穩紮穩打已經小小有了前程,比張越在外反而更穩妥,倒頗有些無奈。有他這個國公在前頭擋著,張越日後的前程怎樣,他還真是說不準,若那是他的兒子……
搖搖頭將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驅出了腦海,又拿起一封信,見是張倬的署名,他倒是頗為意外。拆開一看其中的內容,他的面上倒陰晴不定了起來。因為張倬在信上提起用了一個來自海南的幕僚,又道此人言說昔日淇國公丘家人在海南生活得很不如意。
都已經是快十年的事情了,張輔本以為自己已經完全忘記,卻不料只是一個引子便能勾起那許多回憶。當初初定江山時,他不過是信安伯,因丘福朱能的竭力勸說方才得封新城侯。然而朱能病卒軍中,丘福北征大敗身死爵除,現如今靖難功臣和他一樣是國公的,就只剩下了成國公朱勇。他至今仍記得當日丘福兵敗訊息傳來時,朱棣那無與倫比的暴怒,也正是因為如此,事後朱棣遷怒丘家滿門時,他和其他武臣都不敢勸諫。
因為丘福之敗是所有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的恥辱!而最終挽回這一場敗仗恥辱的,竟然是皇帝本人!丘家人當初